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病因涉及年龄与性别(随年龄增长风险升高,男性早于女性,女性绝经后风险趋近)、生活方式(高脂饮食致血脂异常、缺乏运动引发肥胖代谢紊乱、吸烟损伤血管内皮加速粥样硬化)、基础疾病(高血压损伤血管内皮促进粥样硬化、糖尿病糖代谢异常增加发病几率),病理生理为冠脉粥样硬化致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心肌需氧增时狭窄冠脉无法供血致缺血,完全阻塞致心肌梗死,临床表现有稳定型心绞痛(体力活动等诱因下胸骨后压榨或闷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胸痛无固定规律、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可发展心梗)、心肌梗死(剧烈持久胸痛伴大汗等,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诊断方法包括依据症状评估、心电图检查(发作时ST段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血液生化检查(心肌酶谱升高提示心梗)、冠状动脉造影(金标准可观察狭窄程度及部位),治疗原则有药物治疗(用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类药物)、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外科手术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为老年人需密切监测病情、留意药物相互作用、适度运动及低盐低脂饮食,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要严格控血糖、兼顾饮食,女性更年期后关注雌激素影响、定期体检。
一、定义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因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致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进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
二、病因
(一)年龄与性别
年龄是重要影响因素,随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逐步升高,通常男性较女性更早罹患冠心病,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变化使冠心病风险趋近男性。
(二)生活方式
高脂饮食会致血脂异常,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长期缺乏运动易引发肥胖、代谢紊乱,促进冠心病发生;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三)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血管壁承受压力增大,易损伤内皮,促进粥样硬化形成;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异常,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冠心病发病几率。
三、病理生理
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后,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管腔渐趋狭窄。当心肌需氧量增加(如体力活动时),狭窄的冠状动脉无法满足心肌供血需求,就会引发心肌缺血,出现相应临床症状;若冠状动脉完全阻塞,会导致心肌梗死,造成心肌不可逆损伤。
四、临床表现
(一)稳定型心绞痛
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因下发作,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闷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
胸痛发作无固定规律,程度较稳定型更重,持续时间更长,可能发展为心肌梗死。
(三)心肌梗死
出现剧烈且持久的胸痛,常伴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
五、诊断方法
(一)症状评估
依据患者胸痛等典型症状初步判断。
(二)心电图检查
发作时可出现ST段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有助于辅助诊断。
(三)血液生化检查
心肌酶谱(如肌钙蛋白等)升高提示心肌梗死。
(四)冠状动脉造影
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部位。
六、治疗原则
(一)药物治疗
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防止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调节血脂、稳定斑块。
(二)介入治疗
通过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开通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
(三)外科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为病变冠状动脉搭建旁路,改善心肌供血。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用药时要留意药物相互作用,生活中需适度运动(如慢走等),保持低盐低脂饮食。
(二)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
严格控制血糖,避免血糖波动加重血管损伤,饮食上要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兼顾冠心病的饮食要求。
(三)女性更年期后
关注雌激素变化对血管的影响,除常规生活方式调整外,更需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冠心病相关异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