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多由饮食不洁引起,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补充水分)、药物治疗(抗感染、止吐、止泻、调节肠道菌群)及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注意事项,儿童需谨慎处理、及时补水和遵儿科用药规范,老年人要监测电解质和谨慎用药,孕妇用药需特慎且多先一般治疗再遵医嘱用对胎儿影响小的药。
一、胃肠炎的症状
胃肠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发炎,多由饮食不洁等引起。常见症状有:
消化道症状:
恶心呕吐:感染或刺激因素作用于胃肠道,导致胃肠道平滑肌痉挛等,引发恶心,进而出现呕吐,可吐出胃内容物等。儿童因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更易出现频繁呕吐情况。
腹痛:多为腹部不同程度的疼痛,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炎症刺激胃肠道黏膜及周围组织,引起胃肠蠕动紊乱或痉挛,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成人可能能较清晰表述疼痛部位和性质,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腹泻:每日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可为稀便、水样便等。病原体或毒素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水分吸收减少,从而出现腹泻。婴幼儿腹泻可能更严重,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
全身症状:
发热:机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感染性胃肠炎常因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入侵,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出现发热。体温可呈不同程度升高,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发热可能更明显且波动较大。
乏力:炎症反应消耗机体能量,以及发热等情况导致身体不适,患者会感觉全身乏力,影响日常活动,不同年龄人群乏力表现程度有所不同。
二、胃肠炎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
急性期应暂时禁食数小时(一般4-6小时),让胃肠道得到休息,之后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加重胃肠负担。儿童在饮食调整时需特别注意保证营养摄入,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等的食物,但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
补充水分:
预防和纠正脱水是关键。口服补液盐是较好的选择,能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或纠正轻、中度脱水。根据脱水程度和年龄等调整补液量,儿童要注意按体重准确服用口服补液盐。对于呕吐严重、脱水明显的患者,可能需要静脉补液来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能量等。
(二)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诺氟沙星等(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使用,一般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抗生素);若是病毒感染引起的,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
止吐药物:对于呕吐明显的患者,可使用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等,但儿童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选用不适合儿童的止吐药物。
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等,可保护肠道黏膜,吸附病原体和毒素,起到止泻作用,儿童可使用合适剂量的蒙脱石散。
调节肠道菌群药物: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调节肠道功能,儿童可选用适合的益生菌制剂,但要注意药物的储存和使用方法,以保证药效。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胃肠炎需格外谨慎处理。在治疗时更强调及时补充水分预防脱水,药物选择上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如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等严重脱水表现,应立即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胃肠炎时要注意监测电解质平衡,因为老年人脱水后电解质紊乱风险较高。在用药方面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情况,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且用药需更加谨慎,从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孕妇:孕妇患胃肠炎时,用药需特别谨慎,许多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发育。一般先采用饮食调整和补充水分等一般治疗方法,若必须用药,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