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的发生与压力因素、营养状况、潮湿因素密切相关。压力因素包括垂直压力(超2小时易致细胞损害引发压疮,不同人群耐受不同)、摩擦力(损害角质层,致皮肤易受损)、剪切力(与体位相关,破坏血管影响循环);营养状况方面,营养不良致皮肤抵抗力降等易引发压疮,水肿使组织受压增、循环受影响也增发压疮风险;潮湿因素包含汗液浸渍(使角质层变软、抵抗力降)、尿液粪便浸渍(刺激皮肤、破坏屏障致破溃感染引发压疮)。
摩擦力:摩擦力会损害皮肤的角质层。当患者在床上活动或坐轮椅时,皮肤可受到床单和衣服表面的逆行阻力摩擦,如皮肤被擦伤后受到汗、尿、粪便等的浸渍,就会更容易发生压疮。比如,患者在挪动身体时,皮肤与床单之间的摩擦力会破坏皮肤的保护屏障,使皮肤更容易受损。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保持床单平整、光滑,减少身体与床单之间的摩擦力非常重要;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协助其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强行拖拉,以减少摩擦力对皮肤的损伤。
剪切力:剪切力是由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而产生的进行性相对移位所引起,与体位有密切关系。例如,半卧位时身体下滑,皮肤和肌肉组织就会受到剪切力的作用,导致深部组织损伤,形成压疮。剪切力的危害往往容易被忽视,它会破坏血管的正常结构,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对于长期卧床需要采取半卧位的患者,应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使用适当的体位支撑工具,如气垫床等,以减轻剪切力对皮肤和组织的影响。
营养状况
营养不良:当患者出现营养不良时,身体缺乏必要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会导致皮肤抵抗力下降、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一旦受压,皮肤便容易因缺乏支撑和保护而受损,进而引发压疮。例如,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由于长期摄入不足或营养吸收障碍,身体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发生压疮的风险较高。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需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包括摄入富含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维生素(如新鲜蔬菜和水果)的食物,必要时可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来改善营养状况,增强皮肤的抵抗力。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减退等原因,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应特别关注其营养摄入情况,必要时给予营养补充。
水肿:水肿患者的组织间隙内体液增多,皮肤组织承受的压力增加,同时水肿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使皮肤更容易发生破溃和感染,从而增加压疮的发生风险。例如,患有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等导致水肿的患者,皮肤水肿部位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受到影响,受压后发生压疮的可能性增大。对于水肿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控制水肿情况,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局部过度受压,可使用减压设备,如气垫床等,减轻水肿部位的压力。对于儿童水肿患者,由于其皮肤和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护理时更要谨慎,密切观察水肿部位的皮肤情况,及时采取预防压疮的措施。
潮湿因素
汗液浸渍:皮肤经常受到汗液浸渍,会使角质层变软,皮肤的抵抗力降低。此时,皮肤容易受到摩擦等机械性损伤,从而增加压疮的发生几率。比如,夏季出汗较多的患者,如果不能及时清洁皮肤,汗液长时间浸渍皮肤,就可能引发压疮。对于容易出汗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和床单,避免汗液对皮肤的刺激。在炎热的天气里,儿童活动量大,出汗多,更要加强皮肤护理,定期为儿童擦拭汗液,保持皮肤干爽。
尿液、粪便浸渍:尿液和粪便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会刺激皮肤,导致皮肤酸碱度改变,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使皮肤更容易发生破溃和感染,进而引发压疮。例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如果不能及时清理,皮肤长期受到尿液、粪便的浸渍,发生压疮的风险极高。对于此类患者,要加强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可使用皮肤保护剂,如氧化锌软膏等,保护皮肤免受尿液、粪便的刺激。老年人和儿童的皮肤更为敏感,对于大小便失禁的老年人和儿童,更要勤换尿布或纸尿裤,及时清洁会阴部及臀部皮肤,减少尿液、粪便对皮肤的浸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