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是因各种原因致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神经引发相应障碍的疾病,病因有先天性椎管发育性狭窄及后天性的腰椎退变、外伤、医源性因素,临床表现有慢性下腰痛、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及神经受压表现,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X线、CT、MRI等辅助检查,治疗分非手术(休息、物理治疗、药物)和手术(症状严重保守无效等情况),特殊人群如儿童需避免劳累等、老年人要避免久坐久站等、女性孕期产后有相应注意、有基础病史者需综合管理基础病。
一、定义
腰椎管狭窄是因各种原因致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进而引发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二、病因
(一)先天性因素
椎管发育性狭窄,即个体椎管在胚胎发育阶段就存在管径偏小的情况,使得椎管空间相对狭窄,易对神经组织产生压迫。
(二)后天性因素
1.腰椎退变: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小关节增生内聚等,可导致椎管容积减小,压迫神经结构。例如,椎间盘髓核脱水、纤维环松弛膨出,椎体边缘及小关节处骨赘形成,会挤占椎管空间。
2.外伤:腰椎受到急性外伤时,可能引起骨折、脱位等,造成椎管内结构异常改变,引发狭窄。
3.医源性因素:如腰椎手术后,局部组织瘢痕形成、骨质增生等,可能导致椎管狭窄。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症状
1.下腰痛:多为慢性反复发作的腰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活动后可能加重。
2.间歇性跛行: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停下休息后才可继续行走,再次行走一段距离后症状又复发,这是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的典型表现,与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不同,后者休息后多不能迅速缓解。
3.神经受压表现:可出现下肢麻木、无力,严重时可致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等。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与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加重及缓解因素等。体格检查可发现下肢肌力减退、感觉减退、腱反射异常等神经受损体征。
(二)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骨质结构,如有无椎体增生、椎间隙狭窄等退变表现,但对椎管内软组织结构显示不佳。
2.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管骨性结构,可发现骨质增生、椎管狭窄程度等。
3.MRI检查:对椎管内软组织结构显示清晰,可直观看到硬膜囊、脊髓及神经根受压情况,是诊断腰椎管狭窄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五、治疗方式
(一)非手术治疗
包括休息,避免过度劳累;物理治疗,如热敷、牵引等,可缓解腰部肌肉紧张,减轻神经压迫症状;药物(仅说明名称,如非甾体抗炎药等),可减轻炎症、缓解疼痛,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二)手术治疗
适用于症状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出现明显神经功能缺损(如下肢肌力进行性下降、大小便障碍等)的患者。手术目的是扩大椎管容积,解除神经压迫。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腰椎管狭窄多与先天性因素相关,需避免过度劳累,如长时间弯腰、剧烈运动等,日常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站姿,定期体检监测脊柱发育情况,若出现下肢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
(二)老年人
老年人多因腰椎退变导致腰椎管狭窄,要避免久坐、久站,可适当进行温和的腰背肌锻炼(如小飞燕等),增强腰背肌力量以稳定腰椎,但锻炼需适度,避免加重腰部损伤。同时,老年人常合并骨质疏松等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避免因治疗腰椎管狭窄而加重骨质疏松相关风险。
(三)女性
孕期女性因激素变化及体重增加,可能加重腰椎负担,易使腰椎管狭窄症状加重,需注意保持正确姿势,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产后女性身体处于恢复阶段,也需关注腰部状况,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
(四)有基础病史者
如合并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患者,治疗腰椎管狭窄时需综合管理基础病。例如,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水平,以利于神经病变的恢复及手术切口的愈合;骨质疏松患者需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同时,采取措施改善骨密度,但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治疗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