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急性炎症由进食不洁等致腹痛腹泻等表现可通过病史采集等诊断一般治疗需休息和调整饮食对症治疗包括止泻止吐补液抗感染治疗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强锻炼。
一、急性肠胃炎的定义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因进食不洁、生冷或刺激性食物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有大肠杆菌、沙门菌等。例如,食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后,细菌在肠道内繁殖,刺激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导致急性肠胃炎,且如果儿童有不良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不洗手等,会增加感染风险。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轮状病毒感染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容易造成暴发流行。
2.非感染因素
饮食不当:过量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或者暴饮暴食等。比如成年人在聚餐时过度进食油腻食物,可能会引发急性肠胃炎;对于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饮食不注意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药物刺激: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长期或不当服用可能会损伤胃肠黏膜,导致急性肠胃炎。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腹痛:多为腹部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不一,可为脐周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疼痛位置而出现哭闹不安等表现。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脱水等情况,尤其是儿童,由于体液调节能力较弱,腹泻容易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恶心、呕吐:可单独出现或与腹痛、腹泻伴随出现。老年人发生呕吐时要注意防止误吸等情况。
2.体征表现
查体时可能会有腹部压痛,但一般无反跳痛等急腹症表现。儿童查体时要注意安抚,避免因哭闹影响检查的准确性。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近期患病史等。比如询问患者是否食用过不洁食物,近期是否有病毒感染接触史等。对于儿童,要询问家长关于孩子的饮食和近期健康状况等信息。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情况,如有无压痛等。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会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降低。
粪便常规:可观察粪便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等,有助于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等。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需要适当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有利于身体恢复。老年人要注意休息环境舒适,保证充足睡眠。
饮食调整:急性期应暂禁食或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儿童在饮食调整时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
2.对症治疗
止泻:如果腹泻严重,可使用止泻药物,但儿童要谨慎使用,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腹泻情况。
止吐:对于呕吐明显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吐药物,老年人使用止吐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补液: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轻者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脱水者需静脉补液。儿童补液时要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避免发生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3.抗感染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但要避免儿童滥用抗生素。
六、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食物要新鲜,避免食用变质、过期食物。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查看保质期等信息。儿童的食品要更加注意卫生,选择新鲜、安全的食材。
注意餐具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要洗手,减少病从口入的机会。儿童要在家长的督促下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避免暴饮暴食,合理安排饮食。老年人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过度进食。
3.加强锻炼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不同年龄人群可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年轻人可选择跑步、游泳等,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