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肠道准备、麻醉选择)、手术步骤(PPH和外剥内扎术)、术后处理(创面观察护理、疼痛管理、饮食排便指导)及并发症(出血、肛门狭窄、感染)及处理,术前要全面评估和准备,手术根据情况选择术式,术后需多方面护理并应对可能并发症。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身体状况对手术耐受性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更多慢性疾病,需要更谨慎评估。对于有贫血的患者,需纠正贫血以提高手术耐受性。
进行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等,明确内痔的分期、大小、数目等情况。
术前肠道准备,一般术前1-2天进少渣饮食,术前晚及术晨进行灌肠,清洁肠道,减少肠道内粪便,降低术中污染风险。
2.麻醉选择
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局部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硬膜外麻醉或骶管麻醉等。局部麻醉适用于简单的内痔手术,对于复杂内痔或患者不能配合的情况,常选择椎管内麻醉等。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的影响不同,如腰麻可能引起低血压等不良反应,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二、手术步骤
1.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
患者取截石位或侧卧位。
消毒铺巾后,用肛门镜暴露内痔区域。
将吻合器的头端伸入直肠,钉合器的钉槽部分夹取齿状线上方2-3cm处的直肠黏膜及黏膜下组织,一般夹取宽度约3-4cm。
击发吻合器,完成黏膜及黏膜下组织的环切和吻合,使脱垂的内痔上提,阻断痔的血液供应,达到治疗目的。该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恢复较快,但也需要注意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
2.外剥内扎术
同样取截石位或侧卧位,消毒铺巾。
用组织钳夹住内痔痔核,向外牵拉,在痔核基底部用弯血管钳夹住,然后用圆针、7号丝线进行“8”字缝扎,阻断痔核的血运。
在外痔部分做一放射状切口,将外痔皮肤、皮下组织连同已结扎的内痔一起切除,直到齿状线处。要注意切口应避免损伤括约肌,防止术后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切除组织后要检查有无出血,如有出血需妥善结扎止血。
三、术后处理
1.创面观察与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创面有无出血,包括敷料渗血情况、患者大便是否带血等。一般术后24小时内是出血的高发期,需重点关注。
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可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坐浴后进行创面换药,清除创面分泌物,促进创面愈合。坐浴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感觉可能不敏感,更要注意水温。
2.疼痛管理
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措施,如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要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例如有消化道溃疡的患者需谨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对于疼痛较剧烈的患者,可采用神经阻滞等方法,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规范。
3.饮食与排便指导
术后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和腹泻。便秘会增加腹压,影响创面愈合,甚至导致出血;腹泻则可能刺激肛门创面,引起疼痛和感染。告知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久蹲厕所。对于小儿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调整,保证营养均衡且易于消化,同时家长要帮助小儿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
四、并发症及处理
1.出血
少量出血可通过局部压迫、坐浴等保守治疗;如果出血较多,需再次进手术室进行止血处理,可能需要重新结扎出血点等。
2.肛门狭窄
轻度肛门狭窄可通过扩肛治疗,定期进行肛门扩张,逐渐增加扩张器的直径,以扩大肛门内径。对于严重的肛门狭窄,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松解。在小儿患者中,由于其肛门组织较为娇嫩,术后更要密切观察肛门排便情况,一旦发现狭窄迹象,应尽早进行扩肛等处理,避免影响其正常排便功能和生长发育。
3.感染
若发生创面感染,需加强换药,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创面分泌物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注意保持创面清洁,促进感染创面愈合。对于老年患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要严格预防感染,加强营养支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