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齐是指心脏跳动节律异常包括多种类型及表现有生理和病理等引发原因可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诊断长期可影响健康应对需针对情况分别处理生理性的注意生活方式病理性的针对原发疾病治疗特殊人群需特殊考虑。
心律不齐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出现异常,包括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等情况。正常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且协调的,由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来控制心跳的频率和节律,而心律不齐时这种正常的节律被打破。
常见类型及表现
窦性心律不齐:较为常见,多与呼吸有关,吸气时心率稍快,呼气时稍慢,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多见于青少年,通常是生理现象。
早搏: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房性早搏可能感觉心脏有提前跳动一下的情况,室性早搏可能会有心跳落空感等,有些人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有些人会感到心悸等不适,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能由心脏病、药物等因素引起。
心房颤动:心房失去规则有序的收缩,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常见症状有心悸、气短、乏力等,在老年人中相对多见,有增加中风等并发症的风险。
心动过速: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窦性心动过速可因运动、情绪激动、发热、贫血等引起,表现为心跳明显加快,超过正常范围;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跳会突然加快,可能达150-250次/分钟,患者会感觉心慌、胸闷等。
心动过缓:如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分钟,运动员等可能出现生理性心动过缓,无明显不适,但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颅内压增高)或服用某些药物等也可导致病理性心动过缓,严重时会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
引发原因
生理因素
年龄:老年人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等可能导致心律不齐的发生概率增加;儿童时期可能因窦性心律不齐较为常见,多与呼吸等生理情况相关。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都可能引发心律不齐。例如,大量饮酒后可能刺激心脏,导致心跳节律改变。
病理因素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引起心律不齐,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可能干扰心脏传导系统。
其他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新陈代谢加快,心脏负担加重,引发心律不齐;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会影响心肌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律不齐。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不齐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可以明确心律不齐的类型,如能发现是否有早搏、房颤等情况,常规心电图可能记录短时间的心电活动,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心律不齐情况。
动态血压监测等其他检查:对于怀疑与血压波动等相关的心律不齐,可能需要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等检查来综合评估。
对健康的影响及应对建议
对健康的影响:长期的心律不齐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影响全身各个器官的血液供应,如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等症状,严重的心律不齐可能会引发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应对建议
对于生理性心律不齐:如青少年的窦性心律不齐,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即可。
对于病理性心律不齐: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治疗冠心病、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同时,根据心律不齐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可能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早搏患者可能会用到美西律等药物,但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对于一些严重的心律不齐,如药物治疗无效的心房颤动,可能需要进行射频消融等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治疗心律不齐时要更加谨慎,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较高,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儿童出现心律不齐时,要明确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生理性的多观察,病理性的要积极查找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且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合适的处理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