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肝病有不同特点,病毒性肝炎包括甲、乙、丙型,传播途径和实验室检查各有特征;药物性肝损伤有用药史及相应实验室表现;自身免疫性肝病包含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人群特点和实验室检查各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肥胖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有其特点,且均与酒精性肝病在病因、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有鉴别点。
一、病毒性肝炎
(一)甲型病毒性肝炎
1.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等。在儿童中相对常见,与成人相比,儿童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但也有少数重型病例。
2.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可发现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急性期抗-HAVIgM阳性是诊断甲型肝炎的重要指标,而抗-HAVIgG阳性提示既往感染或接种疫苗后免疫。与酒精性肝病不同,病毒性肝炎有明确的病毒感染证据。
(二)乙型病毒性肝炎
1.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不同年龄均可发病,慢性乙型肝炎在青壮年中较为多见。
2.实验室检查:血清乙肝五项检查是常用方法,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HBsAg阳性提示感染乙肝病毒,结合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可评估病毒复制情况,这与酒精性肝病的病因有明显区别。
(三)丙型病毒性肝炎
1.传播途径:主要经血液传播,如输血、使用污染的注射器等。各年龄均可发病,慢性丙型肝炎较为常见。
2.实验室检查:血清抗-HCV阳性提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进一步行丙肝病毒RNA检测可明确病毒是否复制,与酒精性肝病的鉴别主要在于病因是病毒感染而非酒精摄入。
二、药物性肝损伤
(一)病因及人群特点
1.病因:多种药物可引起肝损伤,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抗肿瘤药物、降糖药物等。不同药物导致肝损伤的机制不同。在有用药史的人群中需考虑药物性肝损伤,例如长期服用某种特定药物的患者,年龄上无特定偏向,但某些药物可能对特定年龄段有相对更多影响,如儿童使用某些抗菌药物可能出现药物性肝损伤。
2.实验室检查:一般有明确的用药史,除肝功能异常外,可通过追溯用药史、停用可疑药物后肝功能可能改善等特点来鉴别,与酒精性肝病不同,药物性肝损伤有明确的药物暴露史。
三、自身免疫性肝病
(一)自身免疫性肝炎
1.人群特点:多见于女性,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中青年女性相对高发。
2.实验室检查:血清自身抗体阳性是重要特征,如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等阳性,同时球蛋白升高,尤其是γ-球蛋白明显升高,这与酒精性肝病的鉴别在于自身免疫性肝病是自身免疫异常介导的肝脏损伤,而非酒精因素。
(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
1.人群特点:主要见于中年女性。
2.实验室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明显升高,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较高,尤其是AMA-M2亚型具有较高特异性,通过这些实验室检查可与酒精性肝病鉴别,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攻击胆管有关,与酒精摄入无关。
(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1.人群特点:男性多见,各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青年。
2.实验室检查:胆管造影可发现胆管狭窄与扩张相间的表现,血清学检查可见ALP升高,自身抗体阳性率相对较低,但有其自身的实验室特征,与酒精性肝病在病因和实验室表现上有明显区别。
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一)病因及人群特点
1.病因:与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等密切相关。在肥胖人群中高发,儿童中随着肥胖率的上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成人中多见于超重或肥胖者,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但具体比例可能因人群而异。
2.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查可发现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等),肝脏超声检查可见肝脏脂肪变的表现,通过病史中无过量饮酒史,结合这些检查可与酒精性肝病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