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消化系统综合征,持续或反复发作上腹部不适且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病因有胃肠动力障碍(与年龄、生活方式有关)和内脏高敏感性(与性别、病史有关),临床表现包括餐后饱胀等多种症状且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诊断依据罗马标准(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且无器质性疾病解释症状),非药物干预包括生活方式调整(不同年龄、性别、有病史者有不同调整方式)和心理调节(不同人群有相应调节方法),需了解相关内容来认识应对该疾病。
一、病因及相关因素
1.胃肠动力障碍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胃肠动力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相对减弱,更易出现胃肠动力障碍相关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
生活方式:长期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饥饱无度,或者进食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会影响胃肠正常的运动和消化功能,增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风险。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动力和消化功能,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诱因。
2.内脏高敏感性
性别因素:虽然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性别是导致内脏高敏感性的决定性因素,但不同性别在面对相同应激状态或疾病易感性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进而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和症状表现。
病史因素:某些既往有胃肠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曾经有过胃肠炎等疾病,可能会使胃肠道黏膜处于相对敏感状态,更容易发展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二、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餐后饱胀: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感觉上腹部饱胀不适,长时间不能缓解。
早饱感:进食量明显少于正常时就觉得已经吃饱,影响正常进食量。
上腹痛:上腹部可出现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等。
上腹烧灼感:上腹部有灼烧样感觉。这些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多个症状同时存在。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相对更偏向消化系统的非特异性症状;老年人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可能还会伴有体重下降等情况,且症状更易受基础疾病等因素干扰。
性别因素影响:在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上,不同性别可能存在个体差异,但总体症状表现基本类似。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生活不规律者症状可能更频繁或严重,而调整生活方式后症状可能会有所改善。
病史因素影响:有胃肠疾病病史者症状可能在原有基础上加重或更难缓解。
三、诊断标准
1.罗马标准:
病程: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诊断标准。
症状:以下至少一项症状: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且这些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疾病来解释,如通过胃镜、腹部B超等检查未发现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胆结石等可引起相应症状的器质性病变。
四、治疗与非药物干预
1.非药物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
年龄因素:儿童需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食用过多零食;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消化功能调整饮食,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软烂的米饭、蒸蛋等,同时注意少食多餐。
性别因素:在生活方式调整上无绝对性别差异,但需考虑不同性别在饮食偏好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调整。
生活方式:所有人都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对改善胃肠动力有益,不同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人可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年轻人可选择跑步、游泳等,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戒烟限酒,减少烟酒对胃肠道的刺激。
病史因素:有胃肠疾病病史者在调整生活方式时需更加谨慎,遵循医生根据其具体病史制定的个体化生活方式建议。
心理调节:对于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的患者,可通过心理疏导、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情绪。儿童患者可在家长引导下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老年人可通过与家人交流、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调节心理状态。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的消化系统综合征,了解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非药物干预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该疾病,在不同人群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