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和应对荨麻疹,需从避免诱因、皮肤护理、生活方式调整及病情观察与就医等方面着手。避免食物、药物、感染、环境等诱因;注意皮肤避免搔抓、穿舒适衣物、清洁;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调节情绪;密切观察病情,出现严重症状及时就医。
一、避免诱因
1.食物因素:某些食物可能引发荨麻疹,如鱼虾、蟹贝、蛋类、牛奶等动物性蛋白质,还有草莓、芒果、番茄、葱、蒜等植物性食物。有明确食物过敏史的患者需严格避免食用相关食物,日常生活中应仔细记录饮食,以便发现可能的致敏食物。儿童在添加辅食时需特别谨慎,逐种引入新食物,观察是否出现皮疹等过敏表现。
2.药物因素:一些药物也可导致荨麻疹,常见的有青霉素、磺胺类、血清制品、各种疫苗等。用药时要格外留意,若既往有药物过敏史,就诊时需告知医生。不同年龄段对药物的耐受和过敏反应可能不同,儿童使用药物更需谨慎,严格遵循医嘱。
3.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肝炎等)、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扁桃体炎、慢性中耳炎、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真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等都可能诱发荨麻疹。对于有感染灶的患者,需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的好发部位和病原体有所差异,儿童更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等,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
4.环境因素:吸入物如花粉、动物皮屑、粉尘、真菌孢子、尘螨及一些挥发性化学品等可能引发荨麻疹。在不同季节和环境中,吸入性过敏原的种类和浓度不同,例如春季花粉飘散较多,易诱发过敏体质者发病。应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打扫、通风,减少过敏原接触。
二、皮肤护理
1.避免搔抓:荨麻疹患者常伴有瘙痒症状,但搔抓会使局部温度升高,释放更多炎性介质,导致瘙痒加剧,还可能引起皮肤破损,增加感染风险。无论年龄大小,都要尽量克制搔抓冲动,可通过轻轻拍打等方式缓解瘙痒。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家长要注意看护,防止其搔抓。
2.穿着舒适衣物:选择宽松、柔软、棉质的衣物,避免穿着化纤、羊毛等易刺激皮肤的材质。衣物过紧会摩擦皮肤,加重瘙痒和不适。不同年龄人群对衣物材质的感受不同,儿童的衣物更应注重柔软舒适,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3.注意皮肤清洁:用温水清洁皮肤,避免使用过热或过冷的水,以及刺激性强的肥皂等清洁剂。清洁时动作要轻柔,防止损伤皮肤。对于儿童,要选择温和的儿童专用洗护产品,洗澡时间不宜过长。
三、生活方式调整
1.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成年人一般建议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睡眠时间相对更长,婴儿需12-16小时,幼儿11-14小时,学龄儿童10小时左右。良好的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对荨麻疹的恢复有益。
2.适度运动:适当进行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时要注意避免出汗过多后吹风受凉,运动后及时更换干爽衣物。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不同,儿童运动要注意安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不适诱发荨麻疹。
3.情绪调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能诱发或加重荨麻疹。要学会调节情绪,可通过听音乐、冥想、与家人朋友沟通等方式缓解压力。不同年龄段人群调节情绪的方式有所不同,儿童可通过游戏等方式释放压力,成年人可通过社交活动等舒缓情绪。
四、病情观察与就医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荨麻疹的症状变化,包括皮疹的形态、大小、数量、瘙痒程度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呼吸困难、腹痛、恶心、呕吐等。若出现呼吸困难、头晕、心慌等症状,可能是发生了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情况,需立即就医。不同年龄人群病情变化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儿童可能仅表现为烦躁不安等,要格外留意。
2.及时就医:当荨麻疹反复发作、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出现上述严重伴随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不同年龄患者的就医处理可能因病情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