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细菌等多种因素致牙齿硬组织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致龋菌变形链球菌可利用糖类产酸致牙齿脱矿,菌斑内细菌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致牙齿硬组织矿物质流失,饮食中糖类及不合理饮食结构影响,宿主牙齿形态结构、矿化程度、唾液因素及全身状况等也与之相关。
龋齿也被叫做蛀牙、虫牙,是一种在细菌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牙齿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疾病。它会使牙齿硬组织出现色、形、质的改变,最初牙齿可能会出现白垩色斑块,随着病情发展,会形成龋洞,严重时可能会涉及牙髓、根尖周组织等。
龋齿形成的原因
细菌因素
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是主要的致龋菌。变形链球菌可以利用食物中的糖类产酸,而且它能够合成葡聚糖等胞外多糖,这些多糖可以促进细菌在牙面的黏附,形成菌斑。菌斑是细菌在牙面定植的重要形式,细菌在菌斑中可以长期生存并持续产酸,酸会逐渐溶解牙齿硬组织中的矿物质,从而导致龋齿的发生。例如,变形链球菌在有蔗糖存在的环境中,会快速产酸,并且将蔗糖转化为胞外多糖,增强自身在牙面的黏附能力,持续的酸蚀作用就会使牙齿脱矿。
菌斑的作用:菌斑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它紧紧附着在牙面或者修复体表面。菌斑内的细菌不断代谢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长时间作用于牙齿,使得牙齿硬组织中的钙、磷等矿物质逐渐溶解流失。儿童由于口腔自洁能力相对较弱,若口腔卫生不佳,菌斑更容易在牙面堆积,增加了患龋齿的风险;老年人如果牙齿存在磨损、牙龈退缩等情况,也容易导致菌斑滞留,引发龋齿。
饮食因素
糖类的作用:糖类是细菌产酸的底物。食物中的蔗糖、葡萄糖、果糖等糖类物质被口腔中的细菌利用后,会通过糖酵解等代谢途径产生乳酸等有机酸。比如,当儿童食用过多的糖果、甜饮料等富含蔗糖的食物后,口腔中的细菌就会利用这些蔗糖快速产酸,酸长时间接触牙齿,就会使牙齿硬组织脱矿。而且,粘性大的糖类物质更容易黏附在牙面上,比如软糖,会在牙面停留较长时间,为细菌持续产酸提供条件,增加了龋齿发生的可能性。
饮食结构:如果饮食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也会影响牙齿的健康。例如,缺乏维生素D、钙、磷等营养物质时,牙齿的矿化会受到影响,牙齿的抗龋能力会降低。儿童时期如果饮食中钙摄入不足,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使牙齿更容易被龋坏;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存在营养吸收障碍等情况,若饮食结构不合理,也容易出现牙齿矿化不良等问题,增加龋齿风险。
宿主因素
牙齿自身状况
牙齿的形态、结构:牙齿的窝沟点隙、牙列拥挤等情况会影响龋齿的发生。比如,牙齿的窝沟点隙比较深的话,食物残渣和菌斑更容易滞留,难以清洁,就容易发生龋齿,像儿童的第一恒磨牙,其窝沟点隙较深,是龋齿的好发部位。牙齿的矿化程度也很重要,矿化程度低的牙齿,其硬度相对较低,更容易被酸蚀脱矿。例如,在牙齿发育时期,如果母亲孕期营养不足或者儿童在牙齿发育阶段患有某些疾病影响了牙齿的矿化,那么牙齿就更容易患龋齿。
唾液因素:唾液具有重要的抗龋作用。唾液可以缓冲口腔中的酸,唾液中的碳酸氢盐等可以中和细菌产酸产生的酸性物质;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等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唾液还可以冲洗口腔,清除食物残渣和部分菌斑。如果唾液分泌量减少或者唾液的成分异常,都会影响牙齿的抗龋能力。例如,干燥综合征患者由于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作用减弱,容易发生猖獗性龋齿;儿童在睡眠期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能力降低,如果睡前有进食的情况,就更容易患龋齿。
宿主的全身状况:全身健康状况会影响牙齿的抗龋能力。例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口腔内的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而且高血糖状态下牙齿组织的代谢也会发生改变,使得牙齿更容易被龋坏。并且,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可能较差,如果龋齿发展到牙髓等深部组织,治疗后的恢复也相对较慢。对于儿童来说,全身营养状况良好是牙齿正常发育的基础,营养不良的儿童牙齿发育可能会出现异常,抗龋能力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