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狭窄的症状包括腰背部疼痛(多为下腰部钝痛或酸痛,劳累后加重、休息难完全消失)、下肢放射性疼痛(从臀部沿下肢放射,疼痛性质多样,部分伴间歇性跛行)、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后下肢出现疼痛等症状,停行或休息可缓解,随年龄增长退变加重更易出现)、感觉异常(包括下肢麻木及感觉减退,麻木范围与神经受压区相关,感觉减退因神经受损传导障碍)、运动功能障碍(肌肉力量减弱致行走不稳等,步态异常因下肢疼痛无力改变)、严重时二便功能障碍(马尾神经受压致二便失禁或困难,发生率不高但需重视)。
一、疼痛症状
(一)腰背部疼痛
腰椎管狭窄患者常出现腰背部疼痛,多为下腰部钝痛或酸痛,疼痛程度不一。其发生机制与椎管狭窄导致腰椎周围肌肉处于紧张状态以维持脊柱稳定有关,长期的肌肉紧张可引发疼痛。这种疼痛在劳累后往往会加重,休息后可有所缓解,但一般难以完全消失。例如,一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由于腰部活动频繁,腰背部疼痛会更为明显。
(二)下肢放射性疼痛
当椎管狭窄压迫到神经根时,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可从臀部开始,沿着大腿后侧、小腿后侧或前侧放射至足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酸痛、刺痛或灼痛等。不同患者的放射部位和疼痛程度存在差异,这与神经根受压的具体部位和程度相关。比如,有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小腿后侧的放射性疼痛,行走一段距离后疼痛会明显加剧,休息后又能缓解,这被称为间歇性跛行相关的疼痛表现之一。
二、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这是腰椎管狭窄较为特征性的症状。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停止行走或坐下休息后,症状才可缓解,继续行走又会复发。其发生是因为行走时脊柱处于前凸状态,椎管内有效空间进一步减小,对神经组织的压迫加重,导致神经缺血缺氧,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可能出现,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退变加重,该症状可能更易出现。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本身腰椎退变基础,更容易发生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
三、感觉异常
(一)下肢麻木
患者可出现下肢不同部位的麻木感,如小腿、足部等,麻木范围与神经受压区域相关。麻木程度轻重不一,有的患者仅感觉轻微麻木,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而有的患者麻木感较严重,会明显影响肢体的感觉功能。这是因为神经根受压后,神经传导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感觉异常。例如,糖尿病患者若同时合并腰椎管狭窄,下肢麻木的症状可能会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而加重,需要综合考虑两者的影响。
(二)感觉减退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下肢皮肤感觉减退,对痛觉、温度觉等的感知能力下降。这是由于神经受损后,感觉传导障碍所致。不同个体的感觉减退程度不同,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可以发现相应的感觉减退区域。
四、运动功能障碍
(一)肌肉力量减弱
随着病情进展,神经受压严重时,可导致下肢肌肉力量减弱。患者可能出现行走不稳、提物无力等表现,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足下垂等情况。肌肉力量减弱是因为神经传导到肌肉的信号受到影响,肌肉得不到有效的神经支配,从而导致力量下降。比如,手部拿东西无力可能是由于下肢肌肉力量减弱影响了整体的平衡和协调所致。在儿童患者中较为罕见,但如果是先天性腰椎管狭窄,也可能影响肌肉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导致运动功能受限。
(二)步态异常
由于下肢疼痛、无力等原因,患者的步态会发生改变。可能表现为行走时步幅减小、行走缓慢,为了缓解疼痛和不适,会采取特殊的步态,如身体前倾、脚步拖沓等。不同年龄的患者步态异常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可能因为平衡能力下降和下肢问题,步态异常更为明显,容易出现跌倒风险。
五、二便功能障碍
这是腰椎管狭窄较为严重时可能出现的症状,多见于病情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由于椎管狭窄严重压迫马尾神经,可导致二便失禁或排便、排尿困难等情况。这种情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极大,需要及时就医处理。但相对来说,这种严重的二便功能障碍在腰椎管狭窄患者中发生率不是特别高,但一旦出现则需要引起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