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伴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正常血压有范围且会受多种因素波动原发性高血压占比高病因未明继发性由其他疾病引起长期不控损害多诊断靠多次测血压及相关检查监测需定期固定时间测安静状态预防要健康生活方式高危人群定期体检控制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不达标则药物治疗要遵个体化原则按医嘱用药。
高血压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血压的正常范围及波动
正常血压范围一般界定为收缩压90~139mmHg且舒张压60~89mmHg。血压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波动,比如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逐渐下降,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血压波动;性别上,在更年期前,女性血压通常低于男性,更年期后女性血压有上升趋势接近男性水平;生活方式中,长期高盐饮食会使体内钠水潴留,导致血压升高;精神紧张、剧烈运动等也会引起血压短时间升高。
高血压的分类
原发性高血压
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长期精神紧张、过量饮酒、肥胖等)有关。遗传方面,若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个体患病风险会增加;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脂肪堆积,会增加心脏负担和血管外周阻力,从而易引发高血压。
由其他疾病引起,如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内分泌疾病(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等)、心血管疾病(主动脉缩窄等)等。肾脏疾病会影响肾脏对水钠的调节功能,导致血压升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醛固酮,引起钠潴留和血容量增多,进而使血压升高。
高血压的危害
高血压若长期控制不佳,会对多个重要脏器造成损害。对心血管系统,会导致动脉硬化,使血管壁弹性降低、狭窄,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高血压会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心肌供血,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对脑血管,可引起脑血管破裂出血或缺血性脑卒中,出现偏瘫、失语等严重后果;对肾脏,会导致肾功能损害,逐渐发展为肾衰竭;还会影响眼底血管,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高血压的诊断与监测
诊断方法
医生会通过多次测量血压来诊断高血压,一般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同时还会进行相关检查,如血液生化检查(了解血糖、血脂、肾功能等情况)、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和明确是否为继发性高血压。
监测
高血压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压,一般建议每天在固定时间测量血压,了解血压的波动情况。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波动较大,更要密切监测。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对血压的影响,在监测血压时,应在安静状态下测量,测量前避免吸烟、喝咖啡等。
高血压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应少于6g,增加钾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饮酒过量会使血压升高。
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等高危人群,要定期体检,监测血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控制方法
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如上述的饮食、运动等。对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压仍不能达标的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在用药过程中,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并发症等情况选择药物。例如,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有靶器官损害,可能更适合选择长效降压药物,以平稳控制血压。同时,患者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复诊,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