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其他检查,体格检查有颈部活动度、肌力、感觉、反射检查,影像学检查有X线(正位、侧位、动力位片)、CT(横断面、三维重建)、MRI(能清晰显示软组织结构),其他检查有肌电图(评估神经肌肉功能状态)、椎动脉超声(评估椎动脉血流情况辅助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不同人群检查表现因自身情况有差异。
一、体格检查
1.颈部活动度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颈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的活动范围,颈椎病患者常存在颈部活动受限的情况,不同类型的颈椎病颈部活动受限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活动时可能会诱发上肢的放射痛。
2.肌力检查:通过让患者进行相应的肢体运动,评估肌肉力量。颈椎病可能会导致神经根受压,引起所支配肌肉的肌力下降,如颈5神经根受压可能影响三角肌肌力,颈6神经根受压可能影响肱二头肌肌力等,不同节段神经根受压对应的肌力影响部位不同。
3.感觉检查:检查患者相应皮节的感觉情况,颈椎病患者神经根受压时,受压神经根支配区域会出现感觉减退、过敏等改变,例如颈6神经根受压时,前臂桡侧及拇指、示指部位的感觉可能会有异常。
4.反射检查:包括深反射和浅反射,常见的有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等。颈椎病患者可能出现反射异常,如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可能会减弱或消失。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正位片:可观察颈椎椎体是否有增生、钩椎关节是否变尖、椎间隙是否变窄等情况,还能了解颈椎是否有侧弯等畸形。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及颈椎退变,颈椎正位片可能会出现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左右不等宽等表现。
侧位片:能看到颈椎生理曲度是否变直、反弓,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情况,椎间隙高度是否降低,以及是否存在椎体滑脱等。例如,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是颈椎病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之一,多与长期不良姿势等因素有关。
动力位片:可判断颈椎是否存在不稳定情况,如颈椎过伸过屈位片能观察颈椎在活动时椎体之间的位移情况,对于诊断颈椎不稳型颈椎病有重要意义。
2.CT检查
横断面CT:能清晰显示颈椎椎体、椎间盘、椎管等结构的横断面形态,可明确是否有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等情况。例如,能准确测量椎间盘突出的程度、椎管狭窄的管径等,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可观察神经根是否受压及受压的具体部位。
三维CT重建:可以更直观地展示颈椎的三维结构,有助于评估颈椎的形态、骨折情况等,对于一些复杂的颈椎病变,如颈椎骨折脱位等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3.MRI检查
能清晰显示脊髓、神经根、椎间盘等软组织结构: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明确脊髓是否受压、受压的部位及程度,还能观察到脊髓内是否有变性等改变。例如,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上常可见脊髓受压变扁、信号改变等情况。同时,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也能很好地显示神经根受压的情况,如神经根是否被突出的椎间盘、增生的骨质等压迫。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人群,MRI表现可能会因颈椎退变程度等因素有所不同,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颈椎MRI更容易出现椎间盘退变、突出等表现。对于儿童,一般较少首先选择MRI检查颈椎病,但如果有特殊情况也可进行,不过要考虑儿童的配合度等因素。女性在孕期进行MRI检查相对安全,但仍需在医生评估下进行。
三、其他检查
1.肌电图检查:通过记录肌肉电活动来评估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颈椎病患者神经根受压时,相应肌肉的肌电图可能会出现神经源性损害的表现,如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等,有助于判断神经根受压的程度和范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2.椎动脉超声检查:对于怀疑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可通过椎动脉超声检查评估椎动脉的血流情况,了解椎动脉是否存在狭窄、血流速度是否异常等,从而辅助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人群,椎动脉超声检查更易发现椎动脉血流异常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