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荨麻疹是常见皮肤疾病,接触过敏原发病,有皮肤(风团、瘙痒)和全身(胃肠道、呼吸困难等)症状,发病机制是接触过敏原后免疫反应释放组胺致皮肤水肿,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需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预防要注意饮食、环境、增强体质。
一、过敏性荨麻疹的定义
过敏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接触过敏原后发病,过敏原种类繁多,包括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等)、感染因素(如病毒、细菌感染等)以及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等)等。
二、过敏性荨麻疹的症状表现
1.皮肤症状
风团:皮肤表面会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形态多样,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可呈红色或苍白色,风团通常突然发生,数小时内可迅速消退,但新的风团又可陆续出现,此起彼伏。例如,儿童接触某些食物过敏原后,可能在面部、手部等部位迅速出现红色风团,伴有明显瘙痒。
瘙痒:瘙痒是过敏性荨麻疹常见且突出的症状,患者会感到不同程度的瘙痒,瘙痒程度因人而异,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日常生活。对于婴幼儿来说,可能表现为频繁抓挠皮肤,甚至因瘙痒而哭闹不安。
2.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喉头水肿等症状,这是比较危急的情况,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比如,对药物过敏引发过敏性荨麻疹时,除了皮肤风团和瘙痒外,可能同时出现呼吸急促等全身症状。
三、过敏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当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从而启动免疫反应。体内会释放如组胺等化学介质,组胺作用于皮肤黏膜的小血管,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皮肤的水肿反应,形成风团等荨麻疹的典型表现。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发病机制并无本质差异,但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可能对某些过敏原更为敏感,比如婴幼儿可能更容易对牛奶蛋白等食物过敏原产生过敏反应引发荨麻疹。
四、过敏性荨麻疹的诊断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发病前接触过的物质、食用过的食物、是否有感染史等,了解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以及伴随症状等。例如,询问儿童家长患儿近期是否更换过新的护肤品、是否进食了新的水果等。
2.体格检查: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观察皮肤风团的形态、分布等情况,同时检查是否有其他伴随的体征。
3.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嗜酸性粒细胞等指标是否升高,以辅助判断是否为过敏性因素引起;还可能进行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明确患者的过敏原,比如通过皮肤点刺试验可以检测出患者是否对花粉、尘螨等常见过敏原过敏。
五、过敏性荨麻疹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避免接触过敏原:这是预防和治疗过敏性荨麻疹的重要措施,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过敏原后,尽量让患者避免接触相应的过敏原。例如,对尘螨过敏的患者,应保持居住环境清洁,使用防螨寝具等。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等,这类药物能拮抗组胺的作用,缓解瘙痒等症状。但对于儿童患者,使用药物时需谨慎选择,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考虑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并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合适的用药方式(如口服溶液剂型更适合儿童服用)。
2.预防
注意饮食:对于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要避免食用已知的过敏食物,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儿童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进食新食物后的反应,及时发现可能的食物过敏原。
注意环境因素: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打扫房间、清洗床上用品等,减少尘螨、花粉等过敏原的接触。在花粉传播季节,尽量减少外出,或外出时做好防护措施。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但要注意避免在接触过敏原的环境中过度运动,对于儿童来说,适度的户外活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但需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