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常见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青少年与雄激素水平及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反应等相关发病因素与年龄性别有关临床表现多样有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诊断依据为临床表现和病史询问需与玫瑰痤疮、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等鉴别预防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如皮肤清洁、饮食控制、作息规律治疗分轻度局部治疗为主、中度联合治疗、重度系统治疗等需综合各因素合理处理。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青少年,与雄激素水平及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
发病因素与年龄性别关系
雄激素水平:青春期后雄激素水平升高,可使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加,这是青少年易患痤疮的重要原因之一,男性由于雄激素水平相对更高,发病率可能略高于女性,但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阶段也会受激素影响出现痤疮。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会导致导管变窄、堵塞,皮脂排出受阻,形成微粉刺,这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发生,但青少年皮脂腺活跃,更易出现此类情况。
临床表现多样
丘疹:皮肤表面出现的小而坚实的隆起,可呈红色或肤色,是痤疮常见表现之一,青少年面部等部位较易出现。
脓疱:丘疹顶端形成充满脓液的小疱,可能因痤疮丙酸杆菌感染等引起,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青少年皮肤油脂分泌多,若清洁不当等易加重脓疱形成。
结节、囊肿:较为严重的痤疮表现,结节是深部的硬结,囊肿是含有脓液或血液的囊性损害,多见于病情较重的青少年或成年患者,可能与炎症反应剧烈、毛囊皮脂腺结构破坏严重有关。
痤疮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医生主要根据患者皮肤出现的上述典型皮疹表现来初步诊断痤疮,比如面部、背部等部位出现粉刺、丘疹、脓疱等不同阶段的皮损。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时间、病情发展过程、家族中有无类似皮肤病史等,青少年发病结合典型皮疹基本可诊断。
鉴别疾病
玫瑰痤疮:好发于中年人,主要表现为面中部阵发性潮红、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与痤疮的发病年龄、皮疹分布等有差异,玫瑰痤疮鼻部受累更明显,且皮疹表现有所不同。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损害为对称分布的圆形或椭圆形丘疹、结节,好发于眼睑、颊部及鼻唇沟,丘疹顶部常有坏死,涂片可找到结核杆菌,与痤疮的表现不同。
痤疮的预防与非药物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
皮肤清洁:青少年应选择合适的洁面产品,每天清洁面部1-2次,保持皮肤清洁,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洁,以免破坏皮肤屏障,比如油性皮肤可选择温和的泡沫洁面产品,但不要频繁使用去角质力度过强的产品,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皮肤状态变化,更要注意清洁适度。
饮食控制: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如糖果、油炸食品等,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饮食均衡,青少年往往喜爱高糖高脂食物,应引导其合理饮食,降低痤疮发生风险。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熬夜会影响内分泌平衡,加重痤疮,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保证充足睡眠对皮肤健康很重要,建议每天睡眠时间7-8小时以上。
痤疮的治疗原则
轻度痤疮
局部治疗为主:可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维A酸乳膏,能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减少粉刺形成,青少年使用时要注意从小剂量开始,避免刺激,先在小面积试用,观察有无不适反应。
中度痤疮
联合治疗:可外用过氧苯甲酰,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抗炎的作用,也可口服抗生素,如四环素类,但要注意儿童及孕妇禁用四环素类药物,青少年使用时需权衡利弊,严格遵医嘱,且要注意药物可能的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
重度痤疮
系统治疗:对于结节、囊肿型重度痤疮,可能需要口服异维A酸等药物,但异维A酸有致畸等严重副作用,育龄期男女服药期间及停药后一段时间内必须严格避孕,青少年使用更要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总之,痤疮是一种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常见皮肤病,不同年龄段、性别患者在发病、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有不同特点,需综合考虑各因素进行合理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