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行动受限需专业医生全面评估包括影像学及功能状态等不同年龄评估重点有别,据此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涵盖关节活动度等训练,同时预防并发症并定期复查调整康复方案。
初始评估:术后行动受限首先需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包括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关节面复位状况等,同时评估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力、平衡能力等功能状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评估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骨骺发育情况及对生长的影响,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合并的基础疾病对康复的影响。
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计划应涵盖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与步态训练等方面。例如,对于关节活动度受限,可制定逐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方案;对于肌力不足,安排针对性的肌力强化训练。
关节活动度训练
主动与被动训练结合:术后早期可在医生或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由他人帮助患者活动膝关节,避免暴力操作。随着骨折愈合进展,逐渐过渡到主动关节活动度训练,鼓励患者主动屈伸膝关节。不同年龄患者的训练强度需调整,儿童患者活动度训练要轻柔,避免影响骨骺;老年患者要根据身体耐受情况逐步进行。
利用辅助工具:可使用持续被动活动(CPM)机进行辅助关节活动度训练,CPM机能按照设定的程序缓慢活动膝关节,有助于改善关节活动度,且可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活动范围和速度,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训练。
肌力训练
等长与等张训练:进行膝关节周围肌肉的肌力训练,早期可进行等长收缩训练,如膝关节伸直位和屈曲位的肌肉等长收缩,以维持肌肉力量。随着骨折愈合,逐步开展等张肌力训练,包括直腿抬高训练(锻炼股四头肌)、俯卧位屈膝训练(锻炼腘绳肌)等。不同年龄患者的肌力训练强度需适配,儿童患者避免过度负荷影响生长,老年患者要防止肌肉疲劳过度加重关节负担。
渐进性抗阻训练:当患者肌力有所恢复后,可进行渐进性抗阻肌力训练,通过使用沙袋等阻力装置增加训练难度,逐步提高肌肉力量,但要注意阻力的增加应循序渐进,以患者能耐受且不影响骨折愈合为原则。
平衡与步态训练
平衡训练:在关节活动度和肌力有所改善后,开展平衡训练,包括静态平衡训练(如站立位平衡训练)和动态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平衡垫上训练等),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对于儿童患者,平衡训练要注重趣味性和安全性,可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老年患者平衡训练时需有人陪伴,防止摔倒受伤。
步态训练:当平衡能力改善后进行步态训练,教导患者正确的步行姿势,从平地步行开始,逐步过渡到上下楼梯等复杂步态训练。不同年龄患者的步态训练重点不同,儿童患者要纠正不良步态习惯,引导正确的行走模式;老年患者要关注步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必要时可使用辅助器具辅助行走。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深静脉血栓预防:行动受限患者长期卧床易发生深静脉血栓,需鼓励患者进行下肢肌肉收缩运动(尤其是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必要时可使用间歇气压装置等辅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预防措施要考虑其活动能力和配合度,儿童患者可通过游戏引导进行下肢肌肉运动,老年患者要注意避免下肢长时间不活动。
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预防:通过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若出现肌肉萎缩或关节僵硬迹象,要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增加相关训练强度或改变训练方式。例如,若关节僵硬进展,可在医生评估后适当增加关节松动术等治疗手段。
定期复查与调整康复方案
定期影像学复查: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骨折愈合进度调整康复训练方案。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定期进行X线或CT检查,儿童患者还要关注骨骺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以适应骨折愈合和生长发育的需求。
根据复查结果调整:根据影像学复查结果和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对康复计划进行及时调整。若骨折愈合缓慢,适当调整负重训练等内容;若功能恢复未达预期,强化相应的康复训练项目,确保康复治疗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