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如饮食、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久站)、药物治疗(局部用栓剂、膏剂)、注射治疗(硬化剂注射适用于Ⅰ、Ⅱ度内痔)、胶圈套扎治疗(阻断痔核血液供应治疗Ⅱ、Ⅲ度内痔)、手术治疗(PPH适用于Ⅲ、Ⅳ度等,传统痔切除术用于严重内痔),特殊人群(孕妇、老年人、儿童)治疗需各有注意事项,如孕妇优先保守治疗,老年人综合评估手术风险,儿童谨慎选择创伤大的治疗方式。
一、一般治疗
1.调整生活方式
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香蕉等)和全谷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肛管的刺激。研究表明,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可使粪便体积增大,促进肠道蠕动,降低内痔出血等相关症状的发生风险。
排便习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排便,避免久蹲厕所,一般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久蹲会增加肛管直肠部的压力,容易诱发内痔。
避免久坐久站:长时间久坐久站会影响盆腔血液循环,加重内痔症状。应适当进行活动,如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二、药物治疗
1.局部用药
栓剂:可使用痔疮栓等,这类药物直接作用于肛管直肠部位,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例如一些含麝香、冰片等成分的痔疮栓,能缓解内痔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局部作用改善肛管直肠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膏剂:痔疮膏也是常用的局部用药,如复方角菜酸酯乳膏等,涂抹于肛门周围,可起到保护肛管直肠黏膜、减轻疼痛和瘙痒的作用。膏剂能在局部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粪便等对受损黏膜的刺激。
三、注射治疗
1.硬化剂注射
适用于Ⅰ、Ⅱ度内痔。将硬化剂注射到内痔的黏膜下静脉丛周围,使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促使痔核纤维化、萎缩。常用的硬化剂有5%苯酚植物油等。注射时需准确控制药物剂量和部位,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其原理是通过硬化剂的作用,使痔核组织发生纤维化,从而固定痔核,减少其脱出等症状。
四、胶圈套扎治疗
1.原理
利用橡胶圈套扎在内痔的基底部,阻断痔核的血液供应,使痔核缺血、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适用于Ⅱ、Ⅲ度内痔。胶圈套扎治疗操作相对简单,可在门诊进行。其机制是通过套扎阻断血流,导致痔核组织坏死脱落,进而使肛管直肠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五、手术治疗
1.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
适用于Ⅲ、Ⅳ度内痔、非手术治疗失败的Ⅱ度内痔和环状痔。该手术是利用吻合器将痔上黏膜环形切除并吻合,阻断痔的血液供应,同时将下移的肛垫向上悬吊固定。其优点是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但也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出血、感染、直肠阴道瘘等。手术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肛管直肠的解剖结构,减少痔核的脱垂。
2.传统痔切除术
对于严重的内痔,如反复脱出且不能回纳、出血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传统痔切除术。手术切除痔核,但术后创面愈合时间较长,疼痛较明显。手术直接去除病变的痔核组织,从根本上解决内痔问题,但术后需要注意创面的护理,防止感染等并发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
孕妇患内痔时,治疗需更加谨慎。一般优先采用保守治疗,如调整饮食、改善排便习惯等。局部用药可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因为孕妇的生理状态特殊,全身用药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主要以局部治疗为主。
2.老年人
老年人患内痔时,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保守治疗仍是首选,如生活方式调整、局部用药等。若需手术治疗,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术后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因为老年人术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恢复。
3.儿童
儿童患内痔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治疗应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一般首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等。很少采用手术等有较大创伤的治疗方法,需严格谨慎选择治疗方式,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治疗目的,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因治疗给儿童带来不良心理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