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屈肌腱断裂后早期需手术修复并外固定,康复训练分早期、中期、后期进行,还可药物辅助,要预防处理肌腱粘连、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儿童、老年等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治疗康复相关措施。
一、早期治疗
1.手术修复
手指屈肌腱断裂后,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一般在受伤后尽快进行手术,通常在伤后6-8小时内,若条件不允许,也可在24小时内进行。手术的目的是将断裂的肌腱准确缝合,恢复其连续性。对于不同部位的屈肌腱断裂,手术操作有一定差异,但都需在显微镜下精细操作,以提高肌腱愈合的质量。例如,指浅屈肌腱和指深屈肌腱断裂时,要分别进行妥善缝合。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解剖结构更精细,手术操作需更加轻柔、精准,避免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组织。同时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和手术方式,以减少对儿童未来手指功能发育的影响。
2.外固定
术后需要进行外固定,一般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的位置通常将患指固定在屈肌腱松弛的位置,如掌指关节屈曲45°-60°,指间关节微屈的位置,这样可以减少肌腱缝合处的张力,有利于肌腱愈合。固定时间一般为3-4周,但具体时间需根据肌腱愈合情况而定。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弱,固定时间可能需要适当延长;而年轻患者组织修复能力强,可根据恢复情况适当缩短固定时间,但需密切观察肌腱愈合迹象。
二、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
术后1周内,可进行手指的被动活动。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患者进行患指的轻微屈伸活动,活动范围不宜过大,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宜。这有助于防止肌腱粘连,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活动的力度,避免过度牵拉导致缝合处肌腱再次断裂。同时,要指导患者进行手部的抬高,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2.中期康复(术后2-6周)
从术后2周开始,可逐渐增加主动活动的力度和范围。患者可以在无痛范围内主动进行患指的屈伸活动,但要避免过度用力。例如,开始可以进行小范围的缓慢屈伸,逐渐增加活动幅度。此阶段还可以配合一些物理治疗,如超声波治疗等,促进肌腱愈合和组织修复。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由于其伤口愈合能力可能受影响,康复训练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患指伤口及康复情况,必要时调整康复训练方案。
3.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
术后6周后,可加强康复训练,增加抗阻力训练。例如,使用弹力带进行患指屈伸的抗阻力练习,逐步恢复手指的力量和灵活性。同时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如捡拾小物件等,提高手指的协调性和精细运动功能。对于老年患者,在进行抗阻力训练时要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阻力大小,避免因力量过大导致肌腱再损伤;对于年轻且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可以逐步加大训练强度,以尽快恢复手指的正常功能。
三、药物辅助
一般早期可使用消肿药物,如迈之灵等,减轻手指肿胀,有利于康复训练的进行。但药物使用需谨慎,尤其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儿童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药物,尽量以非药物康复手段为主,如需使用药物,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
四、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1.肌腱粘连
肌腱粘连是屈肌腱断裂修复后常见的并发症。为预防肌腱粘连,除了早期的康复训练外,还可以在术后使用一些防止粘连的药物,如玻璃酸钠等。同时,康复训练要规范、及时进行。如果发生肌腱粘连,影响手指功能,在康复训练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松解粘连的肌腱。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组织修复过程中发生粘连后,手术松解的风险相对较高,所以更要注重早期规范的康复训练以预防粘连。
2.关节僵硬
手指固定期间容易发生关节僵硬。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重视关节活动度的训练,避免关节僵硬的发生。如果出现关节僵硬,可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频率,如进行热敷后再进行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训练。对于老年患者,关节僵硬的预防和处理更为重要,因为其关节本身的柔韧性较差,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可结合理疗等手段帮助恢复关节活动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