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常见肛肠疾病,由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肿大所致,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发病因素,可通过肛门视诊、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诊断,可通过保持良好饮食、养成良好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久站、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孕妇特殊注意预防等措施预防。
一、痔疮的定义
痔疮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导致的。
二、痔疮的分类及表现
内痔:主要表现为出血和脱出。便血多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轻者仅在便纸上发现血迹,重者可呈喷射状出血。内痔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可伴有剧痛,称血栓性外痔。
混合痔:兼具内痔和外痔的表现,严重时可呈环状脱出肛门外,称环状痔。脱出痔若被痉挛的括约肌嵌顿,不能及时回纳,可导致水肿、瘀血甚至坏死,称嵌顿性痔或绞窄性痔。
三、痔疮的发病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肛门直肠部位的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直肠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壁弹性降低、胶原纤维减少,静脉容易扩张淤血,因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性别: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妊娠、月经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盆腔静脉受压、腹压增高等因素,痔疮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例如妊娠时,增大的子宫压迫盆腔静脉,导致直肠静脉回流受阻,易诱发痔疮。
生活方式
饮食:长期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会刺激肛门直肠部位的黏膜,使局部血管充血扩张,增加痔疮发病风险。此外,长期饮酒也可使直肠静脉丛充血,诱发痔疮。
排便习惯:长期便秘的人,排便时需用力屏气,导致腹压增高,阻碍直肠静脉回流,同时干硬的粪便会直接摩擦损伤直肠肛管黏膜及静脉,容易引发痔疮。而长期腹泻的人,频繁的腹泻刺激肛门,也可能增加痔疮的发病几率。
久坐久站:长期久坐不动,会使肛门直肠部位处于较低的位置,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容易淤积;久站则会导致下肢血液回流不畅,进而影响盆腔及肛门直肠部位的静脉回流,增加痔疮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司机、教师等职业人群,由于工作性质需要长时间久坐或久站,痔疮发病率相对较高。
病史:患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疾病的患者,由于门静脉压力增高,会导致直肠肛管静脉丛血液回流障碍,容易引发痔疮。此外,患有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患者,长期的炎症刺激也可能诱发痔疮。
四、痔疮的诊断方法
肛门视诊:医生通过肉眼观察肛门周围,可发现外痔、脱出的内痔等情况。例如,能看到肛门周围有无肿物、赘生物,以及内痔脱出的程度等。
直肠指诊:医生将手指插入直肠进行触摸,可了解直肠内有无肿块、狭窄等情况,同时有助于鉴别直肠癌等疾病。虽然不能直接诊断痔疮,但对于排除其他肛门直肠疾病有重要意义。
肛门镜检查:通过肛门镜可直接观察直肠下端及肛管的情况,能清晰看到内痔的部位、大小、数量以及有无出血点等,还可发现直肠黏膜有无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
五、痔疮的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饮食: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芹菜、菠菜等)、水果(苹果、香蕉等)、全麦面包等,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或腹泻的发生。同时,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酒类的摄入。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定时排便,尽量避免长时间蹲厕,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内。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也不要在排便时看书、玩手机等分散注意力。
避免久坐久站:对于长期久坐或久站的人群,要定时起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例如,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可进行散步、做简单的腰部和腿部运动等。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患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肠道炎症性疾病等,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病,以降低痔疮的发病风险。
孕妇的特殊注意事项:孕妇由于特殊的生理状态,更要注意预防痔疮。要合理饮食,适当增加活动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可进行适量的孕妇瑜伽等活动,促进盆腔血液循环。同时,要注意保持肛门清洁,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