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黑眼圈可从生活方式调整、局部护理、医学治疗方法及病理性因素相关治疗入手。生活方式上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用眼、适度运动;局部护理包括冷热敷和使用含特定成分的眼霜;医学治疗有激光治疗和注射治疗;病理性因素导致的黑眼圈需治疗原发疾病。
一、生活方式调整
1.充足睡眠:成年人一般需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会更长。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和眼部血液循环恢复,长期睡眠不足易导致黑眼圈,保证充足睡眠可从根源上改善部分因疲劳等引起的黑眼圈情况,例如研究表明,连续一周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群,黑眼圈出现的概率和严重程度会明显高于睡眠充足者。
2.避免过度用眼: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阅读等过度用眼行为会加重眼部疲劳,进而加重黑眼圈。每连续用眼30-40分钟,应休息5-10分钟,可通过远眺、做眼保健操等方式缓解眼部疲劳,如长时间近距离用眼1小时后,远眺10分钟能有效放松眼部肌肉,减轻眼部疲劳带来的黑眼圈加重风险。
3.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包括眼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黑眼圈。例如每周坚持3次30分钟以上的快走运动,坚持2个月左右,部分人眼部血液循环改善,黑眼圈有一定减轻。
二、局部护理
1.冷热敷
冷敷: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每次冷敷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收缩眼部血管,减少眼部充血,对于因眼部血管扩张等引起的暂时性黑眼圈有一定改善作用,比如因熬夜后眼部血管扩张导致的黑眼圈,冷敷后能看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热敷:用40℃左右的热毛巾或热敷眼罩,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1-2次。热敷能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废物的排出,对改善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黑眼圈有帮助,像因长期伏案工作导致眼部血液循环不佳出现黑眼圈的人群,坚持热敷可改善状况。
2.使用眼霜:选择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E、咖啡因等成分的眼霜。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抑制黑色素形成;维生素E能促进肌肤修复;咖啡因能促进眼部血液循环。例如含有2%-5%咖啡因的眼霜,连续使用1-3个月,部分人黑眼圈有一定减轻,使用时取适量眼霜轻轻涂抹在眼周,从内眼角向外眼角轻柔按摩至吸收。
三、医学治疗方法
1.激光治疗
原理:利用激光的光热效应,击碎眼部皮下的黑色素颗粒,然后通过人体的代谢系统将其排出体外,从而改善黑眼圈。不同类型的激光对不同原因引起的黑眼圈有针对性治疗作用,如Q-开关激光对黑色素型黑眼圈效果较好。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适用于因色素沉着等原因导致的黑眼圈人群。治疗后要注意防晒,避免紫外线刺激导致黑色素再次沉着,治疗后眼部可能会有轻度红肿,一般1-2天可消退,治疗需在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生操作,治疗次数根据黑眼圈严重程度而定,通常需要2-5次不等。对于儿童,由于眼部皮肤娇嫩,一般不建议过早进行激光治疗,除非是严重的病理性黑眼圈且经过严格评估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注射治疗
填充剂注射:对于因眼窝凹陷等原因导致的黑眼圈,可注射玻尿酸等填充剂来改善。玻尿酸能填充眼窝,使眼部外观更饱满,从而减轻黑眼圈视觉效果。但注射填充剂有一定风险,如感染、栓塞等,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
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女性一般不建议进行注射治疗,有凝血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也不适合。在注射前要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可能的风险和效果。
四、病理性因素相关治疗
1.过敏性疾病引起的黑眼圈:如果黑眼圈是由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引起,需要治疗原发疾病。例如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等控制过敏症状,当过敏症状得到控制后,眼部因过敏导致的血液循环异常等情况改善,黑眼圈也会随之减轻。
2.内分泌疾病引起的黑眼圈: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导致黑眼圈,需要针对内分泌疾病进行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需服用甲状腺素类药物替代治疗,当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相关的代谢异常改善,黑眼圈可能会有所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