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症状多样有胸痛、心悸、呼吸困难、乏力、水肿、晕厥等种类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等与多种因素相关,心律失常是心脏冲动异常,心力衰竭是心脏舒缩功能障碍致循环障碍,心肌病是心肌本身病变,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期心血管发育异常,瓣膜性心脏病是心脏瓣膜病变。
一、心脏病的症状
心脏病的症状多样,不同类型的心脏病症状有所差异,但也有一些共性表现。常见的症状包括:
胸痛:这是比较典型的症状,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下颌等部位,持续时间一般为3-5分钟左右。例如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常出现这样的胸痛表现,这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刺激心脏内的神经末梢而产生疼痛信号并传导至相应部位。
心悸: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心慌,可伴有心跳不规则等情况。可能由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引起,比如早搏、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疾病会导致心悸症状。
呼吸困难:在活动后或静息状态下都可能出现,轻者仅在活动量增加时感到气促,重者可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受损,导致肺淤血,影响气体交换,从而引起呼吸困难。像心力衰竭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表现。
乏力:患者感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身体各器官组织供血不足,能量供应不足所致,常见于各种严重的心脏病患者。
水肿:多见于下肢,尤其是踝关节部位,严重时可波及全身。这是因为心脏功能不全,静脉回流受阻,体液潴留引起水肿,右心衰竭患者较为常见。
晕厥:突然发生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多是由于心脏输出量突然减少,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如严重的心律失常、主动脉瓣狭窄等疾病可能导致晕厥。
二、心脏病的种类
心脏病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冠心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缺血性心力衰竭等。其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心律失常: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发生异常。常见的有窦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等)、早搏(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等。各种年龄均可发生,诱因包括情绪激动、过度疲劳、大量饮酒、吸烟、某些药物作用等。
心力衰竭:由于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多见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老年人相对更易患心力衰竭。
心肌病:心肌本身的病变,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特征是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肥厚型心肌病以心肌肥厚为特征,常为不对称性室间隔肥厚;限制型心肌病则以心室充盈受限为特点。不同类型的心肌病发病原因有所不同,部分与遗传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不同类型有其好发的年龄范围等特点。
先天性心脏病: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等多种类型。发病与孕期感染、接触放射性物质、服用某些药物等因素有关,患儿出生后即可出现相应症状,如口唇发紫、生长发育迟缓等。
瓣膜性心脏病:心脏瓣膜(包括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出现病变,如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常见的有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瓣膜损害、老年性瓣膜退行性变等。不同瓣膜病变会引起相应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风湿性心脏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而老年性瓣膜病变多见于老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