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保守治疗需综合多方面因素,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者卧床休息时仰卧硬板床保持髋关节伸直膝关节微屈并定时翻身,行骨盆兜带牵引要确保位置正确,止痛可选用合适方法并注意相关事项,康复训练分早期、中期、后期且各有不同要求,还需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通过多措施配合促进骨折愈合与康复。
一、卧床休息与体位调整
对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骨盆骨折患者,卧床休息是基础保守治疗措施。患者需仰卧于硬板床上,保持髋关节伸直、膝关节微屈的体位,这样有助于减轻骨折部位的压力,促进骨折端的稳定和愈合。在卧床期间,要注意定时翻身,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防止发生压疮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由于皮肤抵抗力相对较弱,更要加强翻身护理;而年轻患者也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二、骨盆兜带牵引
1.牵引原理与作用
骨盆兜带牵引可起到复位和固定骨折的作用。通过兜带围绕骨盆,利用牵引重量产生的拉力,对骨盆骨折端进行适当的牵引,使骨折端达到一定程度的复位,并且限制骨盆的异常活动。一般牵引重量根据患者的体重等因素来确定,通常为5-10千克左右。
2.护理要点
要确保骨盆兜带的位置正确,紧贴骨盆,不能过松或过紧。过松则达不到牵引效果,过紧会影响患者的血液循环和舒适度。对于儿童患者,由于骨盆尚未发育完全,在使用骨盆兜带牵引时要更加谨慎,密切观察兜带对局部皮肤的影响,防止出现皮肤损伤。
三、止痛治疗
骨盆骨折患者往往会有较为剧烈的疼痛,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止痛方法。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用于缓解疼痛,但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如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例如,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胃肠道功能减退等情况,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需评估胃肠道风险,必要时可配合胃黏膜保护剂使用。另外,还可以采用局部冷敷等物理方法辅助止痛,在受伤早期(一般24-48小时内)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能起到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的作用,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四、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训练
在骨折后的早期(一般伤后1-2周内),可进行一些不影响骨折部位的肌肉收缩和舒张训练。例如,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患者仰卧位,尽量收紧大腿前方的肌肉,保持5-10秒后放松,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3-4次。这样可以防止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轻柔的肌肉活动训练,避免过度用力影响骨折愈合。
2.中期康复训练
随着骨折端的逐渐稳定,在伤后2-3周左右,可以开始进行髋关节的屈伸等活动训练,但要注意活动幅度不宜过大。例如,患者可以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髋关节小范围的屈伸运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关节活动度本身可能有所下降,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要循序渐进,避免因活动幅度过大而导致再次损伤。
3.后期康复训练
一般在骨折后6-8周左右,骨折端有一定程度的愈合,此时可以逐渐增加负重训练。但要根据骨折愈合的具体情况来决定,通过X线等检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后,再逐步让患者进行部分负重、完全负重等训练。康复训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要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五、并发症预防与监测
1.深静脉血栓预防
骨盆骨折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减少,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可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鼓励患者进行下肢的主动和被动活动,使用抗凝药物(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等。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要重视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可定期进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监测有无血栓形成。
2.肺部感染预防
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要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儿童患者,要帮助其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训练,保持呼吸道通畅。
总之,骨盆骨折的保守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多方面因素,包括年龄、身体状况等,通过卧床休息、牵引、止痛、康复训练以及并发症预防等多方面措施的配合,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患者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