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电图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发作时可现ST-T改变等,心梗时具特征性动态表现,但部分患者静息心电图正常,且非冠心病因素可干扰,还需结合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核素显像等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冠心病。
一、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表现及意义
1.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
当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时,心电图常可出现ST-T改变。例如,典型的劳力性心绞痛发作时,面向缺血区的导联可出现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等改变。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复极异常,从而在心电图上表现出相应的ST-T变化。不同的心肌供血区域对应的导联不同,如左前降支供血区域对应的V3-V5导联等,回旋支供血区域对应的Ⅰ、aVL、V6导联等,右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对应的Ⅱ、Ⅲ、aVF导联等,缺血发生在相应导联就会出现对应的ST-T改变。
部分患者可出现动态变化,在心绞痛发作时出现上述改变,而在心绞痛缓解后,ST-T改变可部分或完全恢复。
2.心肌梗死时的心电图表现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有特征性和动态性改变。超急性期可表现为T波高尖;急性期出现病理性Q波,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随后逐渐下降;亚急性期ST段逐渐恢复至基线,T波倒置由深变浅;慢性期可残留病理性Q波和T波的持续改变等。这些典型的心电图改变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通过心电图的动态演变以及特征性表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范围和病程等情况。
二、心电图检查的局限性
1.部分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可无明显异常
有些冠心病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可能完全正常。例如,一些轻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心肌缺血程度较轻,在平时不发作心绞痛时,心电图可能没有明显的ST-T改变等异常表现。另外,还有一些患者的心肌缺血是间歇性发作的,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如常规静息心电图检查),正好处于心肌供血相对正常的时期,从而导致心电图正常。
对于一些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其发作时ST段抬高,但在不发作时心电图也可能正常。
2.非冠心病因素可影响心电图表现
其他心脏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冠心病的心电图改变。例如,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脏疾病也可出现ST-T改变、心律失常等情况,容易与冠心病混淆。此外,一些非心脏因素也可能干扰心电图结果,如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可引起T波改变、心律失常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也可能影响心电图的表现;还有一些患者由于精神紧张、过度换气等因素,也可能出现ST段压低等类似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
三、冠心病的其他辅助检查手段
1.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
动态心电图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够捕捉到患者在日常生活状态下发生的心肌缺血发作情况。对于那些症状发作不频繁,静息心电图不易捕捉到异常的患者,动态心电图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它可以记录到患者在活动、休息、睡眠等不同状态下的心电图变化,从而发现是否存在心肌缺血相关的ST-T改变以及心律失常等情况。
2.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它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狭窄部位、程度等情况。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在X线透视下可以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走行、分支以及是否存在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狭窄等病变。对于心电图提示可能存在冠心病,但又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的具体情况,从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依据。
3.心肌核素显像检查
心肌核素显像包括心肌灌注显像等。当心肌缺血时,心肌核素显像可以显示相应供血区域的心肌灌注缺损或减低。例如,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发现心肌缺血区域,再通过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如运动负荷或药物负荷)来激发心肌缺血,进一步明确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
总之,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之一,但不能单独依靠心电图来确诊冠心病,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辅助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