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荨麻疹的一般治疗包括寻找并避免诱因(如食物、药物、感染等)及对症处理瘙痒(如冷敷);药物治疗有抗组胺药物(分第一代和第二代,注意不同人群用药差异)、糖皮质激素(用于严重情况且需严格掌握)及其他药物对症处理;特殊人群如儿童要注意药物选择剂量等、妊娠期女性治疗谨慎、老年患者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等。
一、一般治疗
(一)寻找并避免诱因
对于急性荨麻疹患者,首先要积极寻找可能的诱因,如食物(常见的有鱼虾、蛋类、牛奶等)、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等)、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吸入物(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接触物(某些化学物质、化妆品等)、物理因素(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例如,若怀疑食物过敏,应详细记录饮食情况,帮助找出可疑致敏食物并避免再次食用;若考虑感染因素,需根据感染类型进行相应处理,如细菌感染时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要避免使用可能致敏的抗生素。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诱因可能不同,儿童可能与食物、病毒感染关系更密切,成人可能与药物、接触物等关系较多。
生活方式方面,要保持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注意皮肤清洁,但要避免过度搔抓皮肤,以免加重皮肤损伤和瘙痒症状。
(二)对症处理瘙痒
对于瘙痒明显的患者,可通过冷敷等物理方法缓解瘙痒,用干净的毛巾蘸取冷水或冰水湿敷瘙痒部位,每次10-15分钟,可多次进行。但要注意避免温度过低导致冻伤,尤其是儿童皮肤较娇嫩,更要控制冷敷温度和时间。
二、药物治疗
(一)抗组胺药物
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等,具有中枢镇静作用,可能会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儿童使用时需特别注意,因为可能影响其活动和认知等。成人使用时也应避免驾驶或操作机械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相对第一代抗组胺药物,中枢镇静作用较轻,起效较快,作用持续时间较长。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儿童使用时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确保安全有效。例如,6岁以上儿童可使用西替利嗪,剂量需根据体重等情况合理给予;成人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二)糖皮质激素
一般用于病情严重、伴有喉头水肿等危及生命情况的急性荨麻疹患者。如出现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导致呼吸困难等紧急情况时,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静脉滴注甲泼尼龙等。但糖皮质激素有较多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风险增加等,所以在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疗程,并且密切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谨慎评估利弊后使用。
(三)其他药物
对于伴有腹痛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可适当使用解痉药物等对症处理,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是由感染引起的急性荨麻疹,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抗过敏等治疗。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急性荨麻疹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避免使用可能有严重中枢抑制等不良反应的药物,优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用药后的反应,如是否有嗜睡加重、皮疹变化等情况。在生活护理方面,要注意儿童皮肤的清洁和保湿,避免接触可能致敏的物质,饮食上要确保营养均衡,避免食用可能致敏的食物。
(二)妊娠期女性患者
妊娠期急性荨麻疹的治疗需谨慎,因为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首先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缓解症状,如寻找并避免诱因等。如果必须使用药物,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中某些相对安全的品种,但仍需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使用,权衡药物治疗的获益和对胎儿可能的风险。
(三)老年患者
老年急性荨麻疹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服用多种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使用抗组胺药物等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同时,要注意观察老年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如抗组胺药物可能引起的头晕等,避免发生跌倒等意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