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需评估患者一般情况与骨折情况并准备手术物品,手术包括体位摆放、选择切口、显露骨折端、复位、内固定安装及关闭切口,术后要监测生命体征与伤口情况、进行康复训练并预防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儿童与老年患者需根据其特点调整相关处理。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一般情况:需全面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术后康复需更注重循序渐进;老年患者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会影响骨折愈合及手术预后,需评估骨密度等相关指标。女性患者若处于特殊生理期,需考虑对手术及麻醉的影响。有吸烟史的患者,要告知其戒烟对促进伤口愈合等的重要性,因为吸烟会影响血管收缩,不利于骨折部位血供。
骨折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如X线、CT等)明确胫骨平台骨折的类型、移位程度等。例如Schatzker分型,不同分型的骨折特点不同,治疗方案及手术入路等选择会有所差异。
2.手术物品准备:准备好合适的手术器械、内固定材料等,根据骨折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钢板、螺钉等。
二、手术步骤
1.体位摆放: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臀部稍垫高,使膝关节处于轻度屈曲位,根据骨折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合适的体位摆放方式,确保手术操作方便且患者安全。
2.切口选择
前外侧入路:适用于SchatzkerⅡ-Ⅴ型骨折等。以髌骨外缘为起点,沿股四头肌腱外侧缘向下延伸至胫骨结节外侧约2cm处做切口,长约10-1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注意保护皮神经等组织。
后内侧入路:用于后内侧平台骨折等情况。患者取仰卧位,屈膝30°-45°,沿腓肠肌内侧头前缘做切口,长约8-12cm,依次切开各层组织。
3.显露骨折端:切开相关组织后,显露胫骨平台骨折端,清除骨折端的血肿、软组织等,充分暴露骨折部位,以便进行复位操作。
4.骨折复位
恢复关节面平整:通过手法复位或辅助器械复位,使胫骨平台的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这是保证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的关键。利用骨膜剥离器等器械撬拨复位塌陷的关节面骨块,恢复平台的高度和平整度。
恢复胫骨结节与关节面的关系:同时要恢复胫骨结节与关节面的正常解剖关系,确保下肢力线正常。
5.内固定安装: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例如,对于SchatzkerⅣ型以上骨折,多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将钢板置于合适的位置,如前外侧入路时将钢板置于胫骨外侧,然后通过钻孔、拧入螺钉等步骤将钢板与骨折端固定牢固,确保内固定稳定可靠。
6.关闭切口:复位及内固定完成后,冲洗切口,彻底止血,逐层缝合切口,放置引流管(如有需要),包扎切口。
三、术后处理及注意事项
1.术后监测
一般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尤其是老年患者及儿童患者,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需加强观察。
伤口情况: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切口愈合情况,儿童患者皮肤娇嫩,更要注意保持切口清洁,防止感染。
2.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术后早期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儿童患者康复训练需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老年患者要根据其身体状况适当调整训练强度。
后期康复: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进行膝关节屈伸活动训练等,一般在术后2-3周开始逐步增加膝关节活动度,但要避免暴力活动,遵循骨折愈合的规律进行康复。
3.并发症预防
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尤其是儿童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要注意切口护理,保持切口干燥清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早期活动,进行下肢肌肉收缩及被动活动等,对于高危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但儿童患者使用抗凝药物需谨慎评估风险效益比。
创伤性关节炎:术后注意保护膝关节,避免过早负重等,促进骨折良好愈合,以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无论是儿童还是老年患者,都要重视这一点,儿童患者生长过程中要关注关节功能的长期发展,老年患者则要维持好关节功能以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