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心房且频率较快的心律失常,分为自律性增高性、折返性、触发活动引起的三类,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方面表现,诊断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电生理检查,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和长期治疗,预后与是否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等有关及时诊断规范治疗可改善预后。
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是起源于心房且频率较快的心动过速。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而房性心动过速时,心房内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导致心房率加快。
分类情况
自律性增高性房性心动过速:多发生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其发生机制是心房肌细胞自律性增高,自主发放冲动的频率加快。例如,在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可导致自律性增高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
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是由于心房内存在折返环路引起的。折返是指激动在心脏组织中传导时,经过一个环形通路又返回起始部位并再次激动的现象。在心房内如果存在解剖或功能上的异常环路,就可能引发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触发活动引起的房性心动过速:由心房肌细胞受到某些因素触发后产生异常冲动所致。例如,一些药物、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因素可触发心房肌细胞的异常电活动,从而引发房性心动过速。
临床表现
症状方面: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病情较轻时可能仅有轻微的不适,而病情较重时,症状可能较为明显,甚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耐力。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喂养困难等,因为心率加快影响了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全身供血不足。
体征方面:听诊时可发现心率增快,心率通常在150-250次/分钟之间,心律一般规则,但也可能不规则。在一些复杂的房性心动过速情况下,心律可能不规则。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房性心动过速的重要手段。心电图上可表现为心房率加快,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例如,自律性增高性房性心动过速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有差异,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可呈现特定的P波规律等。通过心电图可以明确房性心动过速的类型以及心率等情况。
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到间歇性发作的房性心动过速,对于诊断不频繁发作的房性心动过速具有重要价值。它能提供患者在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心电图变化情况,更全面地了解心律失常的发生频率和规律。
电生理检查:对于一些诊断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电生理检查。通过将电极导管插入心脏内,记录心脏各部位的电活动,能够明确房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和折返环路等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例如,在电生理检查中可以诱发房性心动过速,从而更准确地诊断和分析病情。
治疗原则
急性发作期治疗: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可以先尝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如Valsalva动作(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呼气)等,但儿童患者进行Valsalva动作时需谨慎,避免因操作不当引起不适。如果刺激迷走神经无效,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如腺苷等药物,腺苷能迅速终止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但对于有哮喘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慎用。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如出现低血压、休克等情况,应立即进行同步直流电复律。
长期治疗:对于频繁发作的房性心动过速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法。如果是由基础心脏疾病引起的,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一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考虑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通过导管将射频电流导入心脏内,破坏异常的起搏点或折返环路,达到根治房性心动过速的目的。儿童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心脏发育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方法,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预后情况
一般来说,大多数房性心动过速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后预后较好。但如果房性心动过速合并严重的基础心脏疾病,如严重的冠心病、心肌病等,预后可能较差。儿童患者的预后情况也与基础疾病、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有效等因素有关。及时诊断和规范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