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是急性期患者,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典型表现有前驱期发热等上呼吸道及眼部症状、Koplik斑,出疹期发热后出疹,恢复期皮疹消退伴色素沉着脱屑,非典型表现多样,可据临床表现初步诊断,实验室可通过病毒学和血清学检查确诊,治疗包括一般和对症治疗,预防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不同人群中儿童高发且病情相对重、成人病情可能更重、孕妇感染可影响胎儿。
一、疾病定义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病原体为麻疹病毒,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的口、鼻、咽、眼分泌物中,通过打喷嚏、咳嗽等飞沫传播。
发病机制:麻疹病毒侵入人体后,先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中复制,随后进入血液,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到达网状内皮系统后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液,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从而出现发热、出疹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三、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急性期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如有并发症,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天。
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未患过麻疹且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易感染,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四、临床表现
典型麻疹
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伴有咳嗽、流涕、打喷嚏、咽部充血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及眼结合膜充血、流泪、畏光等眼部症状,还可出现Koplik斑,即麻疹黏膜斑,为直径约1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逐渐蔓延至面部、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疹间皮肤正常。出疹时体温进一步升高,全身症状加重。
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同时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减轻,皮肤留有棕色色素沉着并伴有糠麸样脱屑。
非典型麻疹:多见于有部分免疫力的人群,如接种过麻疹疫苗但免疫力已降低者,表现为皮疹不典型,可无Koplik斑,病情轻重不一。
五、诊断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接触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Koplik斑、皮疹特点等可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
病毒学检查:取患者鼻咽分泌物、血、尿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或检测病毒核酸,可明确诊断。
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麻疹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确诊。
六、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适当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流通,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保持眼、鼻、口腔清洁。
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避免使用强烈退热剂,以防体温骤降引起虚脱;咳嗽时给予止咳祛痰药物;有并发症者给予相应治疗。
七、预防
管理传染源:对麻疹患者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隔离期限为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
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通风换气,对患者居住环境进行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儿童应按计划接种麻疹疫苗,初种年龄为8月龄,7岁时进行复种。
被动免疫:接触麻疹患者的易感儿童,可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一般在接触后5天内注射可预防发病,6-9天内注射可减轻症状。
八、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儿童:儿童是麻疹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后病情相对较重,应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加强防护,如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场所。一旦感染,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成人:成人感染麻疹后,病情可能相对儿童更为严重,如发热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高等,应注意休息,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孕妇:孕妇感染麻疹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导致胎儿畸形、流产等,孕妇应做好防护,避免接触麻疹患者,如感染麻疹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