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撕脱性骨折由肌肉突然猛烈收缩致肱骨骨质被撕脱,运动损伤、意外摔倒等是常见病因,不同年龄诱因有别,局部有疼痛、肿胀、压痛等症状且上肢活动受限,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保守和手术,康复护理要注意固定期皮肤和血液循环及康复训练指导调整,预防需运动前热身戴护具、生活中注意安全防摔倒。
一、定义与病因
肱骨撕脱性骨折是由于肌肉突然猛烈收缩,导致其附着的肱骨骨质被撕脱的骨折类型。常见病因包括运动损伤,如在篮球、排球等运动中,上肢肌肉剧烈收缩时可能发生肱骨撕脱性骨折;也可见于意外摔倒时上肢的不当受力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发生肱骨撕脱性骨折的诱因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玩耍时的不当动作导致,而成年人多与运动或工作中的意外有关。
二、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疼痛:受伤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尤其是在活动上肢时疼痛加剧,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而表现为哭闹、不愿活动患肢等。
肿胀:骨折部位周围可出现肿胀,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肿胀表现可能相对成人不太明显,但仍可观察到局部皮肤轻度隆起。
压痛:骨折处有明显压痛,按压时患者会有痛苦反应,儿童可能表现出躲避或哭闹。
2.功能障碍:上肢活动受限,无法正常完成抬举、旋转等动作,年龄较小的儿童则表现为患肢活动减少,不愿使用患肢拿取物品等。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受伤上肢的外观、压痛情况以及活动受限程度等,不同年龄的患者检查时需采用适合其特点的方式,儿童可能需要在安抚后进行轻柔检查。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的常用方法,可明确是否存在肱骨撕脱性骨折以及骨折的部位和移位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X线摄片要求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投照角度和条件。
CT检查:对于一些骨折线不清晰或需要更精确了解骨折细节的情况,可能会进行CT检查,尤其对于复杂的撕脱性骨折,能更清晰显示骨折块的位置等。
四、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固定制动:对于骨折块移位不明显的情况,可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患肢,固定时间一般为3-6周。不同年龄患者的固定要求不同,儿童在固定过程中需注意固定的松紧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同时要定期复查调整固定情况。
康复训练:在固定期间需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手指的屈伸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儿童的康复训练需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如果骨折块移位明显,影响关节功能等情况,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将撕脱的骨折块复位并固定,如采用克氏针、螺钉等固定。手术年龄较小的儿童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综合考虑患儿的身体状况和骨折情况。
五、康复护理
1.固定期间护理
皮肤护理:对于固定部位的皮肤,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受压、破损等情况。儿童皮肤娇嫩,更要定期检查固定装置与皮肤接触的部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血液循环观察: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等。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更需要医护人员细致观察,如发现皮肤苍白、温度降低、动脉搏动减弱等情况,要及时处理。
2.康复训练护理
训练指导:根据患者年龄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并指导实施。儿童康复训练时要注重趣味性,以提高其配合度,例如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儿童进行手指屈伸等训练。
进度调整: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进度。不同年龄患者恢复速度不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加重。
六、预防措施
1.运动防护:运动爱好者在进行运动前要充分热身,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如打篮球时佩戴护肩等,减少肱骨撕脱性骨折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的运动爱好者防护措施的选择有所不同,儿童运动时要选择适合其身体特点的防护装备,并在成人监护下进行运动。
2.生活注意事项: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意外摔倒,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要注意家居环境的安全,防止因地面滑等情况导致上肢受伤。老年人可通过加强平衡训练等方式提高自身平衡能力,降低摔倒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