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发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临床有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不同表现,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典型皮疹特点及病程等,治疗包括非药物干预(避免刺激、皮肤保湿、避免搔抓与热水烫洗)和药物治疗(外用根据皮损状态选药、口服抗组胺药止痒),儿童需特注意皮肤保湿及用药,孕妇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注重皮肤保湿且警惕药物不良反应需遵医嘱用药。
一、湿疹的定义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发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临床急性期以丘疱疹伴渗出为典型表现,慢性期则呈现苔藓样变,且易反复发作。
二、病因分析
(一)内部因素
1.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特应性皮炎等遗传过敏性疾病病史,个体患湿疹风险可能增加,遗传背景会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及免疫反应。
2.免疫异常:机体免疫调节失衡,如Th1/Th2细胞失衡等,可导致皮肤免疫反应异常,引发湿疹样炎症。
3.内分泌及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或代谢紊乱(如糖尿病等)可能干扰皮肤稳态,诱发湿疹。
4.慢性感染: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等慢性感染病灶可能作为致敏原,通过免疫反应触发湿疹。
(二)外部因素
1.过敏原与刺激原: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某些食物蛋白等)、刺激原(如肥皂、洗涤剂、某些化学物质等)可直接刺激皮肤,引发过敏或刺激反应。
2.微生物因素:皮肤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定植改变,可能参与湿疹的炎症过程,破坏皮肤屏障。
3.环境因素: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可影响皮肤状态,诱发或加重湿疹,如干燥环境易致皮肤水分流失,加重皮肤屏障受损。
三、临床表现分类
(一)急性湿疹
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多对称分布。表现为红斑基础上密集针头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融合成小水疱,境界不清,瘙痒剧烈,搔抓后可出现糜烂、渗出。
(二)亚急性湿疹
由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演变而来,红肿及渗出减轻,皮损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仍有明显瘙痒。
(三)慢性湿疹
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转化而成,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部位。表现为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脱屑、色素沉着,局部皮肤纹理加深,常伴剧烈瘙痒。
四、诊断要点
主要依据病史(如过敏史、家族史等)、典型皮疹特点(不同病程阶段的皮损表现)及病程等综合判断,必要时可结合斑贴试验等辅助检查排查过敏原。
五、治疗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
1.避免刺激:严格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及刺激原,如停止使用可疑刺激性洗护产品,远离花粉、尘螨等过敏原。
2.皮肤保湿:使用温和、无刺激的保湿剂保持皮肤湿润,修复皮肤屏障,尤其干燥季节或皮肤干燥时需加强保湿。
3.避免搔抓与热水烫洗:搔抓及热水烫洗可加重皮肤损伤与炎症,需劝导患者避免此类行为。
(二)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根据皮损状态选择药物,如急性期无渗出时可选用炉甘石洗剂,渗出较多时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选择合适强度);慢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联合保湿剂等。此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也可用于湿疹治疗,尤其适用于面部、褶皱部位等皮肤薄嫩处。
2.口服药物:瘙痒剧烈时可口服抗组胺药止痒,如西替利嗪等,但需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选择与安全性。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湿疹
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善,需特别注意皮肤保湿,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婴幼儿专用洗护产品,避免过度清洁。用药时优先选择儿童适用剂型,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以防出现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
(二)孕妇湿疹
孕妇患湿疹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加强皮肤保湿等。若需药物治疗,应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用药前需咨询医生。
(三)老年人湿疹
老年人皮肤萎缩、干燥,易出现皮肤屏障功能减退,需注重皮肤保湿,选择滋润度高的护肤品。用药时需警惕药物不良反应,如外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