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压是妊娠期间首次发生的高血压产后12周内恢复正常不伴蛋白尿称妊娠高血压伴蛋白尿称妊娠高血压疾病年龄过小或过大、孕前肥胖、孕期饮食不合理、缺乏运动、既往有慢性高血压等病史者易发病表现为血压升高、水肿、蛋白尿等对孕妇可致严重并发症影响脏器功能对胎儿可致生长受限、窘迫等需定期产检诊断监测定期测血压结合症状病史等监测血压、水肿等情况预防要孕前控基础病、控体重、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处理轻度密切监测多休息左侧卧位血压持续升等则据病情治严重并发症需抢救。
妊娠高血压是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生的高血压,通常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血压于产后12周内恢复正常,不伴有蛋白尿等其他表现;若伴有蛋白尿则称为妊娠高血压疾病。
发病因素
年龄因素:年龄过小(如<18岁)或过大(如>35岁)的孕妇发生妊娠高血压的风险相对较高。年轻孕妇可能身体各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机体对妊娠的适应能力较差;而高龄孕妇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血管弹性等发生变化,更容易出现血压异常。
生活方式因素:孕前存在肥胖(体重指数BMI≥28kg/㎡)的孕妇,妊娠期间发生妊娠高血压的概率明显增加。此外,孕期饮食不合理,如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脏负担,从而引发血压升高;缺乏运动也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和血管功能,增加妊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病史因素:既往有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等病史的孕妇,妊娠期间发生妊娠高血压的可能性显著提高。例如,患有慢性高血压的孕妇本身血管调节功能就存在一定问题,妊娠后身体的生理变化会进一步影响血压稳定;糖尿病孕妇常伴有微血管病变,也会影响血压的调控。
临床表现
血压升高:收缩压和舒张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可能会伴有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但部分孕妇可能无明显自觉症状,仅在常规产检时发现血压异常。
水肿表现:常见的是下肢水肿,可从足部逐渐向上蔓延,经休息后不消退。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全身水肿,甚至伴有腹水等情况。
蛋白尿情况:若发展为妊娠高血压疾病伴有蛋白尿,尿中会出现蛋白质,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蛋白阳性,随着病情进展,蛋白尿可能会逐渐增多。
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对孕妇的影响:妊娠高血压可能会导致孕妇出现子痫前期、子痫等严重并发症,子痫会表现为抽搐、昏迷等,严重危及孕妇生命安全;还可能引发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损害,如肾功能不全等,影响孕妇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对胎儿的影响:妊娠高血压会影响胎盘的血液灌注,导致胎儿供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引起胎儿生长受限,胎儿体重可能低于同孕周的正常胎儿;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胎儿窘迫、胎盘早剥等,增加胎儿早产、窒息甚至死亡的风险。
诊断与监测
诊断方法:通过定期产检测量血压,结合孕妇的症状、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一般在妊娠20周后开始监测血压,若血压异常升高并符合妊娠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可确诊。同时,需要进行尿常规检查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并判断是否伴有蛋白尿等情况。
监测要点:孕妇需要定期监测血压变化,了解血压波动情况;密切关注自身水肿情况、有无头痛等不适症状;定期进行超声检查等评估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胎儿的双顶径、股骨长等指标,以及通过胎心监护等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安危状况。
预防与处理原则
预防方面:孕前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将慢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后再妊娠;合理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数;孕期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取;适当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处理原则:对于轻度的妊娠高血压,一般采取密切监测的方式,孕妇需要多休息,采取左侧卧位,以减轻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改善胎盘供血。若血压持续升高或出现病情进展,如出现蛋白尿等情况,则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必要时可能需要终止妊娠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对于出现子痫等严重并发症的孕妇,需要立即进行抢救,控制抽搐、降低血压等,维持重要脏器功能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