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冻疮需综合运用保暖复温、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等一般护理措施,必要时辅助外用或口服药物治疗,同时调整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针对儿童要注意严格控温、用低刺激药及避免寒冷中过长活动,针对老年人要注重缓慢复温、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定期看冻疮变化进行针对性护理。
一、一般护理措施
1.保暖复温
对于冻疮患者,首先要脱离寒冷环境,迅速使受冻部位温暖。可将受冻部位逐渐浸泡在38-42℃的温水中复温,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15-30分钟左右,以受冻部位颜色转红、感觉恢复为准。儿童由于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复温时更要注意水温的控制和复温速度,避免烫伤,且复温过程要轻柔,防止损伤皮肤。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慢,复温时也要缓慢进行,密切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若受冻部位不便浸泡,也可用温暖的毛毯等包裹受冻部位进行局部复温。
2.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复温后要保持受冻部位清洁,避免感染。可以用温和的肥皂水清洗受冻部位,然后用干净的纱布轻轻擦干。儿童皮肤娇嫩,清洗时要注意力度,避免擦伤皮肤。清洗后可适当暴露受冻部位,但要注意环境温度,避免再次受冻。老年人皮肤弹性差、抵抗力相对较低,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更重要,防止感染后加重冻疮病情。
对于破溃的冻疮部位,更要注意清洁,可使用生理盐水清洗,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
二、药物治疗辅助措施
1.外用药物
未破溃的冻疮可外用维生素E软膏等,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冻疮部位的营养状况。儿童使用时要选择儿童专用的低刺激型维生素E软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老年人皮肤较薄,使用外用药物时也要注意药物的刺激性,可先小面积试用。
已破溃的冻疮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对于儿童破溃的冻疮,使用抗生素软膏时要注意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老年人皮肤愈合能力较差,使用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的同时,要密切观察创面愈合情况。
2.口服药物
口服扩张血管的药物,如烟酸等,能促进血液循环。但儿童一般不首选口服扩张血管药物,除非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头晕等,且要密切监测血压等指标。不过非药物干预往往是首先考虑的,只有在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才考虑辅助使用药物。
三、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方面
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摄入,如新鲜的蔬菜(如胡萝卜、菠菜等)和水果(如橙子、苹果等)。维生素有助于维持皮肤的正常功能,对冻疮的恢复有一定帮助。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保证充足的维生素摄入对皮肤健康很重要,老年人也可通过饮食补充维生素来促进皮肤血液循环等功能的改善。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皮肤的不适,不利于冻疮的恢复。
2.运动方面
适当进行运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环境。儿童可进行适度的户外活动,如散步、简单的跑步等,但要注意保暖,避免在寒冷环境中长时间运动后迅速进入温暖环境,防止加重冻疮。老年人可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等,运动后要注意及时添加衣物,避免受寒。运动时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身体过度疲劳为宜。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冻疮患者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暖,避免再次受冻,因为儿童的皮肤薄嫩,更容易受到寒冷的损伤。在复温时要严格控制水温,防止烫伤。在使用任何药物时都要选择儿童专用或低刺激的药物,且要在成人监护下使用。同时,要鼓励儿童适当活动,但要避免在寒冷环境中过长时间活动。
2.老年人
老年人冻疮患者由于血液循环差、皮肤愈合能力弱,要更加注重保暖和局部皮肤的护理。在复温时要缓慢进行,防止因快速复温引起局部血管损伤等。在使用药物时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并且要定期观察冻疮部位的变化,如出现感染加重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总之,治疗冻疮最佳方法是综合运用保暖复温、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等一般护理措施,必要时辅助药物治疗,并调整生活方式,同时根据儿童、老年人等不同特殊人群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