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有不同症状,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在活动中突发,症状短时间可恢复但易反复发作,脑梗死症状因部位范围而异,严重可致意识障碍,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脑出血多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有头痛呕吐等;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的心绞痛为发作性胸痛可放射,女性症状可能不典型,心肌梗死疼痛更剧烈持续久可伴多种症状,心力衰竭的左心衰竭有呼吸困难等表现,右心衰竭有体循环淤血症状,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表现有差异,多种基础疾病、不健康生活方式等是患病高危因素。
一、脑血管疾病症状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常见症状为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单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完全恢复,不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但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例如,有研究表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较高,其发病与脑血管狭窄、血液成分改变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病,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脑梗死:症状因梗死部位和范围不同而异。常见症状有偏瘫(一侧肢体无力)、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感觉减退或异常)、偏盲(视野缺损)、言语障碍(如失语、言语含糊等)、头痛、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不同年龄阶段发病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脑梗死起病相对较隐匿,症状可能不典型;中青年脑梗死可能与血管炎、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发病时症状相对较急且明显。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史的人群是脑梗死的高危人群,男性和女性在发病风险上可能因激素等因素略有不同,但总体上高血压患者无论男女发病风险均显著升高。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脑出血:多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表现为头痛、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肢体瘫痪等。头痛常较剧烈,是因为血液刺激脑膜和颅内压升高所致;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情况不同,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是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有长期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者更易发病。
二、心血管疾病症状
冠心病
心绞痛: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痛,常位于胸骨体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不同性别发病表现有一定差异,女性心绞痛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表现为胸闷、气短、颈部紧缩感等,老年人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可能更频繁,且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较多,有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生活方式或基础疾病的人群易患冠心病,男性在绝经前发病风险低于女性,但绝经后发病风险与女性接近。
心肌梗死:疼痛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可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各年龄均可发病,但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有冠心病病史、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是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男性发病风险相对高于女性,长期不健康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等会增加发病风险。
心力衰竭
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早期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即活动时出现气短,休息后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严重时出现端坐呼吸,不能平卧。还可伴有咳嗽、咳痰(多为白色泡沫痰)、乏力、疲倦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老年人左心衰竭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女性在某些时期如妊娠期、围绝经期等心力衰竭表现可能与男性不同,有心血管疾病病史、高血压等人群易患左心衰竭,长期过度劳累、感染等因素可诱发心力衰竭发作。
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症状,如下肢水肿(多从足部开始,向上蔓延)、颈静脉怒张、肝大、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不同年龄人群右心衰竭表现类似,但老年人因器官功能衰退,症状可能更不典型,有左心衰竭病史、肺源性心脏病等人群易发展为右心衰竭,感染等因素可加重右心衰竭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