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是肛垫支持结构等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位于齿状线以上,有便血、痔核脱出等症状,治疗遵循“个体化、阶梯化”原则,非手术治疗包括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Ⅲ-Ⅳ度内痔,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预防复发关键在于长期高纤维饮食、避免久坐久站、控制体重、定期筛查。
一、内痔的定义与核心症状
内痔是肛垫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位于齿状线以上,主要症状包括无痛性便血(鲜红色血,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痔核脱出(可自行回纳或需手动复位)、肛门瘙痒及黏液分泌增多。其发生与长期腹压增高(如便秘、久坐)、静脉回流障碍、年龄增长导致的肛垫下移等因素相关。
二、治疗内痔的核心原则
治疗需遵循“个体化、阶梯化”原则,根据症状严重程度(Ⅰ~Ⅳ度)选择方案:Ⅰ~Ⅱ度以非手术干预为主,Ⅲ~Ⅳ度需考虑手术。核心目标是缓解症状、减少复发、保留肛门功能,同时需兼顾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生活方式(如久坐职业、饮食偏好)等因素。
三、非手术治疗方案
1.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
1.1.高纤维饮食:每日摄入25~30g膳食纤维(如全谷物、蔬菜、水果),可增加粪便体积、软化大便,减少排便时对痔核的摩擦。研究显示,高纤维饮食可使便血发生率降低40%~60%。
1.2.规律排便:避免长时间用力排便(建议≤5分钟/次),每日定时排便(如晨起后),可预防腹压持续增高。
1.3.适度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降低静脉淤血风险。
2.药物治疗
2.1.局部用药:含氢化可的松的乳膏或栓剂(如氢化可的松乳膏),可减轻炎症、缓解瘙痒,但需避免长期使用(≤7天)以防皮肤萎缩。
2.2.口服药物:静脉活性药物(如地奥司明片),通过增强静脉张力、改善淋巴回流,可减少痔核充血,研究证实其可使出血停止时间缩短30%~50%。
3.物理治疗
3.1.坐浴: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水温40~45℃,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肿胀。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坐浴联合高纤维饮食可使症状缓解率提高至75%。
3.2.胶圈套扎术(门诊适用):适用于Ⅱ~Ⅲ度内痔,通过胶圈阻断痔核血供,使其缺血坏死脱落,有效率达80%~90%,但术后可能伴轻微疼痛或出血。
四、手术治疗方案(Ⅲ~Ⅳ度内痔)
1.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通过切除痔上黏膜并吻合,上提肛垫,适用于脱出严重者。研究显示,其术后疼痛评分较传统手术低30%~50%,但可能发生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约2%~5%)。
2.传统外剥内扎术:直接切除痔核并结扎基底部,适用于孤立性痔核,但术后疼痛较明显(需配合镇痛药),且愈合时间较长(约3~4周)。
3.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通过定位痔动脉并结扎,减少血供,适用于出血为主者,术后复发率较低(约10%~15%)。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65岁):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手术需评估麻醉风险(如腰麻可能引发血压波动),优先选择门诊治疗(如胶圈套扎)。
2.孕妇:妊娠期腹压增高易诱发内痔,但孕期(尤其前3个月)禁用含麝香、冰片的栓剂(可能引发子宫收缩),建议以高纤维饮食、坐浴为主,产后症状多可缓解。
3.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风险增加(约是普通人群的2倍),需严格控制血糖(空腹≤7mmol/L),术后需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如头孢呋辛酯,常规3天延长至5天)。
4.儿童(<12岁):内痔发生率低(约0.5%~1%),若出现需排查先天性疾病(如门静脉高压),治疗以调整饮食、纠正便秘为主,避免手术干预。
六、预防复发的关键措施
1.长期高纤维饮食:维持粪便软硬度,减少排便时对肛管的刺激。
2.避免久坐久站:每30分钟起身活动5分钟,促进盆腔静脉回流。
3.控制体重:BMI≥25者,内痔风险增加1.5倍,需通过饮食与运动将BMI控制在18.5~23.9。
4.定期筛查:有内痔家族史者,建议每2年行肛门指检或肠镜,早期发现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