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L1椎体压缩性骨折由外伤等致第1椎体被压变扁,常见病因有直接暴力、骨质疏松等;临床表现有疼痛、畸形、功能障碍;诊断靠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卧床休息、药物)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椎体成形等);康复护理早期做四肢主动活动,中期戴腰围坐立站立,后期全面腰部锻炼配合游泳;预防要防外伤、防治骨质疏松,如均衡饮食、户外活动、检测骨密度等。
一、定义与病因
腰椎L1椎体压缩性骨折是指因外伤等原因导致腰椎第1椎体被压变扁的骨折情况。其常见病因包括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直接暴力,也有骨质疏松等因素导致的轻微外伤甚至无明显外伤情况下的自发性骨折,骨质疏松人群尤其是中老年女性因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更易发生。
二、临床表现
疼痛:受伤部位会出现剧烈疼痛,活动腰部时疼痛加剧,患者常因疼痛不敢活动腰部及下肢。
畸形:严重时可观察到腰椎局部畸形,如脊柱后凸或侧凸等,这是因为椎体压缩后脊柱正常生理曲度被破坏。
功能障碍:腰部活动受限,无法正常弯腰、转身等,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这是由于骨折后腰部结构异常、疼痛导致肌肉保护性痉挛等因素引起。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能初步显示腰椎L1椎体的形态改变,如椎体压缩的程度、高度变化等,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CT:能更清晰地显示椎体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线的走行、是否有骨块突入椎管等情况,有助于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及对椎管内结构的影响。
MRI:不仅可以明确骨折的情况,还能判断脊髓、神经等软组织是否受损,对于评估病情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能发现有无脊髓水肿、出血等损伤表现。
四、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
卧床休息:适用于压缩程度较轻、无神经损伤的患者,需严格卧硬板床,卧床时间一般为6-8周,在此期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避免腰部扭曲,同时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五点支撑法等,但要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以促进骨折恢复和腰部功能恢复。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对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可适当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以改善骨代谢,尤其是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
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适用于压缩程度严重、超过椎体高度1/2、有神经症状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通过手术将压缩的椎体复位,并使用内固定装置维持椎体的高度和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脊柱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L1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这两种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PVP是通过向骨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来增强椎体强度和稳定性,PKP则在注入骨水泥前先通过球囊扩张恢复椎体高度,进一步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和脊柱功能。
五、康复护理
早期康复:在卧床期间进行四肢的主动活动,如上肢的屈伸、下肢的直腿抬高训练等,预防肌肉萎缩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直腿抬高训练可从30°开始,逐渐增加角度,每次持续10-15秒,每天多次进行。
中期康复:当骨折达到一定愈合程度后,可在佩戴腰围保护下进行坐立、站立训练,逐步增加腰部活动范围和强度,但要避免腰部过度负重和剧烈活动。站立时可先借助辅助器具,逐渐过渡到独立站立,每次站立时间不宜过长,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增加。
后期康复:进行全面的腰部功能锻炼,包括弯腰、转身、后仰等动作训练,配合游泳等有氧运动,进一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和脊柱稳定性,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游泳是比较适合的运动,能在不负重情况下锻炼腰部及全身肌肉。
六、预防措施
预防外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安全,避免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意外发生,尤其是老年人在行走时要注意地面防滑,减少摔倒风险。
防治骨质疏松:中老年人群应保持均衡饮食,摄入富含钙、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瘦肉等,同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促进维生素D合成,帮助钙吸收。对于有骨质疏松高危因素的人群,如绝经后女性、老年男性等,可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