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典型症状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可消退又陆续出现的风团及不同程度瘙痒,特殊类型包括皮肤划痕症、寒冷性、日光性、压力性荨麻疹等,治疗包括避免触发因素如明确触发因素避免接触、寒冷或日光性荨麻疹注意保暖防护等,药物治疗有抗组胺药物(一线药,儿童选合适剂型注意副作用)、糖皮质激素(病情严重时用,儿童慎用)及其他药物,中医治疗有中药内服(辨证用药,儿童需注意)和外治(专业人员指导,儿童注意浓度)需根据具体情况选合适方法并考虑不同人群特点尤其儿童特殊要求。
一、荨麻疹的症状
(一)典型症状
1.风团: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隆起性团块,颜色可呈红色、白色或肤色,通常突然出现,数小时内可消退,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出现,此起彼伏。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小的如米粒,大的可融合成大片。例如,儿童患者可能因搔抓等刺激出现较大面积的风团。
2.瘙痒:多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瘙痒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瘙痒较轻,可耐受;有的患者瘙痒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睡眠,尤其在夜间,儿童可能因瘙痒而烦躁不安。
(二)特殊类型荨麻疹的症状
1.皮肤划痕症: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出现条状隆起,伴有瘙痒,不久后可自行消退。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可能因玩耍时接触物体等导致皮肤划痕症。
2.寒冷性荨麻疹:分为获得性和家族性,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较多见,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出现风团或水肿,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手麻、唇麻、胸闷、心悸、腹痛、腹泻、晕厥甚至休克等全身症状。在寒冷季节,儿童外出时若未做好保暖,容易诱发寒冷性荨麻疹。
3.日光性荨麻疹:皮肤暴露于日光后数分钟内,局部出现瘙痒、红斑、风团,严重者可出现全身症状如畏寒、乏力、晕厥等。多见于中青年,儿童相对较少见,但也有发病可能,在阳光强烈的日子里,儿童户外活动时需注意防护。
4.压力性荨麻疹:皮肤受压后4-6小时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性风团,常见于行走后的足底、长时间坐着后臀部、受压的部位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从事需要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工作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儿童若长时间被束缚等也可能出现压力性荨麻疹。
二、荨麻疹的治疗方法
(一)避免触发因素
1.对于明确由某种食物、药物或接触物等引起的荨麻疹,应避免再次接触该触发因素。例如,若患者发现食用某种海鲜后发病,应严格禁食该海鲜;对于因药物引起的荨麻疹,需停用相关药物。儿童患者的家长要留意孩子的饮食、接触物品等,及时发现可能的触发因素并避免。
2.对于寒冷性荨麻疹患者,应注意保暖;日光性荨麻疹患者应避免日光直接照射,外出时做好防护,如涂抹防晒霜、穿戴防晒衣物等。
(二)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可以通过拮抗组胺受体,减轻瘙痒和风团等症状。儿童患者可根据年龄和体重选择合适的抗组胺药物剂型,如西替利嗪有儿童糖浆剂型等。但需注意,某些抗组胺药物可能有嗜睡等副作用,服用后应避免驾驶或操作危险器械等。
2.糖皮质激素:一般用于病情严重、常规治疗无效的急性荨麻疹等情况。如泼尼松等,但糖皮质激素不宜长期使用,避免出现较多副作用,如骨质疏松、免疫力下降等。对于儿童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谨慎权衡利弊,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
3.其他药物:如伴有腹痛的患者可使用解痉药物;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出现休克等情况的患者,需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但此类情况相对较少见。
(三)中医治疗
1.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进行用药,如风热犯表型可选用消风散加减,风寒束表型可选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等。但中医治疗需在专业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进行,儿童患者用药需特别注意药物的剂量和适用性。
2.中医外治:如中药外洗等方法,可缓解瘙痒等症状,但也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儿童皮肤娇嫩,外治时要注意药物的浓度等。
总之,荨麻疹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如儿童患者在药物选择和护理等方面有其特殊要求,需更加谨慎和细致地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