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性荨麻疹是常见物理性荨麻疹皮肤受机械刺激后肥大细胞等释介质致血管通透性增出现风团红斑遗传、自身免疫等为发病原因皮肤受刺激数分钟现沿刺激线分布条状隆起伴瘙痒等儿童表现哭闹搔抓等成年人症状典型有自身免疫病史者与病情活动相关依临床表现等诊断需与其他荨麻疹鉴别一般治疗避免刺激药物用抗组胺药预防避免诱因增强体质。
人工性荨麻疹又称皮肤划痕症,是一种常见的物理性荨麻疹。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皮肤受到外界机械性刺激后,肥大细胞等释放炎症介质,导致皮肤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风团、红斑等症状。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若家族中有人工性荨麻疹患者,个体发病风险可能增加。比如某些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人工性荨麻疹的发病中占一定比例,携带特定基因变异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发生皮肤划痕现象。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异常可能参与发病。当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时,免疫系统可能错误地将皮肤组织视为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在受到机械刺激时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人工性荨麻疹症状出现。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人工性荨麻疹的发病率可能高于正常人群。
其他因素:
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可能诱发人工性荨麻疹。比如链球菌感染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划痕症相关表现。
药物:某些药物可能引起人工性荨麻疹,如青霉素、血清制剂等。
其他:精神紧张、焦虑、内分泌紊乱等也可能与人工性荨麻疹的发生有关。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人工性荨麻疹的发病风险可能升高;内分泌失调的患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者,也可能出现皮肤划痕症状。
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患者皮肤通常在受到搔抓、摩擦、压迫等机械性刺激后,数分钟内出现沿刺激线分布的条状隆起,伴有瘙痒,随后风团可逐渐消退,一般不超过24小时。风团颜色可为红色或苍白色,形状不规则。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患人工性荨麻疹时,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瘙痒感受而表现为哭闹、搔抓皮肤等。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受到刺激后症状可能相对明显,但一般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儿童的症状可能会减轻或消失。
成年人:成年人发病时症状相对典型,能较准确描述皮肤受到刺激后的表现,如瘙痒、风团出现等情况。不同成年人的病情严重程度可能不同,有的仅偶尔出现轻微症状,有的则可能频繁发作,影响日常生活。
特殊病史人群: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人工性荨麻疹可能与自身免疫疾病的病情活动相关,需要同时关注自身免疫疾病的控制情况。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人工性荨麻疹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案。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皮肤受机械性刺激后出现条状风团、红斑,结合病史等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皮肤划痕试验,用钝器以适当压力在皮肤表面划压,若6-8分钟内出现与划痕一致的风团样线状损害,即可诊断为皮肤划痕症阳性。
鉴别诊断:需与其他类型荨麻疹鉴别,如寒冷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是皮肤在接触冷风、冷水等寒冷刺激后发病,表现为风团或水肿性红斑;日光性荨麻疹则是皮肤暴露于日光后发病,出现红斑、风团等。通过发病诱因、皮疹特点等可进行鉴别。
治疗与预防
治疗:
一般治疗:避免搔抓、摩擦等各种机械性刺激,尽量减少皮肤受到的外界刺激因素。对于精神紧张的患者,可适当进行心理调节,如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
药物治疗: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这些药物能通过拮抗组胺受体,减轻瘙痒和风团症状。但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时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与成年人不同。
预防:
避免诱因:了解自身容易诱发人工性荨麻疹的因素,如某些特定的衣物材质、接触物等,尽量避免接触。例如,若发现穿某些化纤材质衣服易诱发症状,应选择棉质等舒适材质的衣物。
增强体质: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每周坚持一定时间的运动,有助于维持机体良好的免疫状态,降低人工性荨麻疹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