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致肠胃出血,其机制包括微血栓形成影响肠胃血供与损伤血管、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引发出血倾向、继发性纤溶亢进加重出血;不同人群如儿童、成年、老年患者发生dic致肠胃出血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表现隐蔽、代偿弱,成年患者症状较明显且病情复杂,老年患者风险高、出血难止、恢复慢,需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进行治疗与护理。
一、dic病症导致肠胃出血的机制
1.微血栓形成影响肠胃血供与血管损伤
DIC时,体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会影响肠胃的血液供应。肠胃黏膜等组织因缺血缺氧可能发生损伤,血管壁的完整性被破坏,从而增加出血风险。例如,胃肠道的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后,血流受阻,局部组织细胞代谢紊乱,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使得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出血。
同时,凝血过程中激活的一些物质可能直接损伤肠胃血管。凝血酶等活性物质可以引起血管收缩、痉挛,进一步影响肠胃局部的血液循环,并且对血管内皮细胞有直接的损伤作用,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2.凝血因子与血小板消耗引发出血倾向
DIC过程中,大量凝血因子被消耗,如纤维蛋白原等。纤维蛋白原是参与凝血过程形成纤维蛋白凝块的重要物质,其水平显著降低时,肠胃部位的凝血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容易发生出血。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在凝血级联反应中参与形成稳定的血栓,以阻止出血,但DIC时其大量消耗,使得肠胃血管破裂后难以有效形成血栓止血。
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起到黏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等重要作用。DIC时血小板被大量消耗,血小板数量减少,其正常的凝血功能无法发挥,肠胃部位的血管破损后,由于血小板数量不足,不能及时形成有效的血小板血栓来初步止血,进而导致出血难以控制。而且血小板减少还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功能发挥,进一步加重出血倾向。
3.继发性纤溶亢进加重肠胃出血
DIC后期常出现继发性纤溶亢进,纤溶酶原被激活转化为纤溶酶,纤溶酶可以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同时也能降解凝血因子,包括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还能溶解已形成的血小板血栓。在肠胃部位,纤溶酶的过度激活会破坏已经形成的初步止血栓,使得原本已经破损的肠胃血管再次出血或者出血加重。例如,肠胃血管破裂后形成的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栓被纤溶酶降解,血管再次处于易出血状态。
二、不同人群dic病症导致肠胃出血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发生dic病症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由于其凝血系统等生理功能尚未完全成熟,肠胃出血的表现可能更具隐蔽性。儿童可能不会准确表达腹部不适等症状,可能仅表现为呕吐物带血、黑便等。而且儿童的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出血后可能很快出现贫血等严重后果。在护理方面,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呕吐物、大便性状等,及时发现肠胃出血迹象。由于儿童对药物等治疗的耐受性与成人不同,在涉及可能影响凝血的治疗时要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来减少出血风险。
2.成年患者
成年患者发生dic病症导致肠胃出血时,可能会有较为明显的腹部症状,如腹痛、呕血、黑便等。不同年龄的成年患者,其基础健康状况不同,有基础疾病的成年患者(如患有肝脏疾病、恶性肿瘤等易诱发dic的基础病)发生肠胃出血时,病情可能更为复杂。例如,本身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原本就可能受损,再发生dic时,凝血因子的异常情况会更加严重,肠胃出血的控制也相对困难。成年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针对dic进行相应的抗凝、补充凝血因子等治疗来预防和控制肠胃出血。
3.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发生dic病症时,肠胃出血的风险更高。老年患者的血管弹性较差,肠胃血管一旦破裂,出血不易自行停止。而且老年患者的凝血功能本身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下降,再加上dic导致的凝血因子消耗和纤溶亢进,肠胃出血后恢复较慢。在护理老年患者时,要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心率等,及时发现肠胃出血导致的循环血量变化。对于老年患者的原发病治疗和dic的治疗,要综合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加重肠胃出血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