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性骨折治疗包括急救处理即现场制动和转运就医、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内固定(适大多粉碎性骨折及不同人群需考虑材料等,关节置换适关节严重粉碎且年龄大预期差者)、术后康复治疗分早期促进血循环防肌萎粘连、中期增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训练、后期恢复肢体功能和日常能力、药物辅助治疗用止痛药物和促进骨折愈合药物且注意相关事项。
一、急救处理
现场制动:当发生粉碎性骨折后,首先要对骨折部位进行制动,避免骨折端进一步移位,加重损伤。可以使用木板、树枝等简易器材进行外固定,固定范围应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对于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要注意伤口的包扎,用清洁的敷料覆盖伤口,防止感染。
转运就医:在进行简单的现场处理后,应尽快将患者转运至有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转运过程中要尽量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减少患者的疼痛。
二、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
适用情况:大多数粉碎性骨折需要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尤其是骨折端移位明显、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等情况。通过手术可以将骨折端准确复位,然后用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部位,恢复骨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例如,四肢长骨的粉碎性骨折,通过切开复位,用钢板固定骨折端,能够为骨折的愈合提供良好的条件。
不同人群的考虑:对于儿童粉碎性骨折患者,手术时要特别注意内固定材料的选择,应选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材料,并且手术操作要更加精细,避免损伤骨骺等影响儿童骨骼生长的结构。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骨质相对疏松,在选择内固定材料时要考虑到骨质情况,可能需要更牢固的固定方式,同时要注意术后的康复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老年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关节置换(适用于关节部位粉碎性骨折严重且年龄较大、关节功能恢复预期较差的患者):如果是髋关节等关节部位的粉碎性骨折,且患者年龄较大,骨折破坏了关节面的完整性,严重影响关节功能,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关节置换术。例如,老年股骨颈粉碎性骨折,通过关节置换可以恢复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术后需要注意预防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
三、术后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术后1-6周):术后早期主要是促进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可以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例如骨折部位上下关节的肌肉在不引起骨折端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多次。同时,进行远端关节的主动活动,如手指的屈伸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对于儿童患者,早期康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活动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
中期康复(术后6-12周):随着骨折部位逐渐有骨痂生长,可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肉的力量训练。可以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和主动活动相结合的训练,例如在骨折部位稳定的情况下,进行骨折部位相邻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活动范围逐渐增大。同时,进行肌肉的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肢体的抗阻运动,增强肌肉力量。对于老年患者,中期康复要注重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的训练,预防跌倒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此阶段主要是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全面的关节活动度训练,使关节活动范围接近正常。同时,进行步态训练等,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对于粉碎性骨折患者,后期康复的时间可能较长,需要患者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康复进度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年轻患者康复进度可能相对较快,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来恢复功能。
四、药物辅助治疗
止痛药物:在骨折后的疼痛期,可使用止痛药物缓解患者的疼痛,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例如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要避免使用对胃肠道刺激较大的非甾体类抗炎药。
促进骨折愈合药物:可以使用一些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如骨肽等,但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骨折的愈合主要还是依靠骨折复位和固定等措施。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骨肽可能引起过敏等反应,使用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