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按病因分为先天性(胎儿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致房间隔、室间隔缺损等,与遗传、孕期感染相关)和后天性(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感染性心脏病、内分泌性心脏病等,分别与对应病因相关);按病理解剖分心脏瓣膜病变(由多种因素致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心肌病(包括扩张型、肥厚型、限制型,各有不同解剖及病因特点)、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胎儿期心脏结构发育异常所致);按病理生理分心力衰竭(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致泵血等受损,分左右及全心衰)、心律失常(心脏冲动频率等异常,分快速和缓慢性,与多种疾病相关)、心肌缺血(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氧供需失衡,常见于冠心病患者)。
一、按病因分类
1.先天性心脏病:由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引起,如房间隔缺损(胚胎期心房间隔发育、融合、吸收异常致左、右心房之间残留未闭缺损)、室间隔缺损(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形成异常交通,导致左右心室间血液分流)等,多见于新生儿及儿童群体,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孕期感染等相关。
2.后天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多见于中老年人,与高脂饮食、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密切相关。
风湿性心脏病: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累及心脏瓣膜,常见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青壮年时期发病较多,发病前多有链球菌感染病史。
高血压性心脏病:长期高血压使左心室负荷过重,逐渐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大,进而引发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年龄、血压控制情况是重要影响因素。
肺源性心脏病: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继而引起右心室结构或功能改变,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长期慢性肺部疾病病史是关键诱因。
感染性心脏病: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累及心脏引起,如感染性心内膜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有基础心脏病变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易患。
内分泌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内分泌疾病影响心脏功能,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中可能出现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甲状腺功能指标异常是核心关联因素。
二、按病理解剖分类
1.心脏瓣膜病变:包括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的病变,如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可由风湿性炎症、退行性变、先天性畸形等引起,不同瓣膜病变会导致相应血流动力学改变。
2.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病因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家族遗传史是风险因素之一。
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解剖特点,多为遗传因素导致,青壮年多见,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通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发现。
限制型心肌病:心室充盈受限为主要特征,病因包括浸润性病变等,相对少见,临床表现与心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相关。
3.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除上述先天性心脏病中提及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外,还包括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等,是胎儿发育过程中心脏结构发育异常的结果。
三、按病理生理分类
1.心力衰竭: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受损,分为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如呼吸困难等)、右心衰竭(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如水肿等)及全心衰竭,各种心脏疾病晚期均可发展为心力衰竭,基础心脏病类型及病情控制情况影响心衰发生。
2.心律失常: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异常,包括快速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冠心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均可能引发心律失常,不同年龄人群心律失常类型有一定差异,老年人更易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
3.心肌缺血: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氧供需失衡,常见于冠心病患者,运动、情绪激动等可诱发心肌缺血发作,通过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可明确诊断,血脂水平、血压控制等因素影响心肌缺血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