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动过缓有生理性原因如运动员、长期体力劳动者、睡眠状态和病理性原因如心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药物因素、其他原因等;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一般处理定期监测心率或针对基础疾病治疗,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可药物治疗或起搏器治疗,起搏器治疗有适应证及对老年人、儿童需特殊考虑。
一、原因
(一)生理性原因
1.运动员及长期体力劳动者:这类人群心肺功能较好,迷走神经张力较高,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这是身体适应长期运动锻炼的一种表现,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一般心率多在50-60次/分钟,无明显不适症状。
2.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会导致窦性心动过缓,此时心率可低于60次/分钟,但通常不会低于40次/分钟,醒来后心率会逐渐恢复正常。
(二)病理性原因
1.心血管系统疾病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导致窦房结功能减退,引起窦性心动过缓,还可能出现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常见于老年人,与心肌缺血、纤维化等因素有关。
心肌梗死: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可影响窦房结的血液供应,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同时可伴有胸痛、胸闷等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发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相关。
心肌炎:病毒等感染引起心肌炎症,可累及窦房结,影响其正常功能,导致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多有前驱感染病史,随后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发病与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损伤心肌有关。
2.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代谢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患者还可出现乏力、怕冷、水肿、食欲减退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表现,发病与自身免疫、手术、放射性碘治疗等因素有关。
3.药物因素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等,这类药物可阻断β受体,抑制心脏的交感神经活性,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常用于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治疗,用药过程中需监测心率。
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也可能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其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减慢窦房结的传导,从而导致心率减慢,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应用较广。
4.其他原因
颅内病变:如颅内肿瘤、出血、炎症等累及颅内迷走神经中枢,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可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病变相关症状。
低温:人体处于低温环境时,迷走神经兴奋,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在寒冷环境中暴露时间过长的人群,需注意保暖。
二、治疗
(一)无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
1.一般处理:对于因生理性原因如运动员、睡眠状态等引起的无症状窦性心动过缓,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定期监测心率即可,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运动,规律作息。
2.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如果是由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补充甲状腺激素后,窦性心动过缓可能会改善。
(二)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
1.药物治疗:可使用提高心率的药物,如阿托品,它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率加快,但长期使用效果不佳,且有一定副作用;异丙肾上腺素可用于严重窦性心动过缓,但需谨慎使用,因其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不过药物使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2.起搏器治疗
适应证:对于有明显症状,如头晕、黑矇、乏力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尤其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应考虑植入起搏器。例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出现反复晕厥等严重症状时,起搏器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特殊人群考虑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窦性心动过缓时,更要谨慎评估病情,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如果需要植入起搏器,要注意手术风险及术后的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儿童:儿童窦性心动过缓相对较少见,若出现有症状的窦性心动过缓,需仔细查找原因,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如积极治疗可能的基础疾病等,只有在符合起搏器植入严格适应证时才考虑植入,同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起搏器类型及参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