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是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骨骼破坏性炎症,病因有病原体感染、年龄因素、基础疾病影响,急性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局部疼痛红肿等,慢性有反复红肿疼痛流脓窦道死骨等,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急性用抗生素和手术,慢性以手术为主辅以抗生素,儿童患者要注意抗生素选择和手术精细及营养支持,老年患者要考虑基础疾病影响加强管理。
骨髓炎是一种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骨骼破坏性炎症。
病因
病原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此外,链球菌、大肠杆菌等也可引起。细菌可通过血源性传播(如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细菌经血液循环到达骨骼)、创伤性感染(如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等,细菌直接侵入骨骼)、邻近感染灶蔓延(如周围软组织感染蔓延至骨骼)等途径感染骨骼引发骨髓炎。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骨骺板的存在,血源性骨髓炎相对多见,且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因为此处血流缓慢,细菌易停留繁殖;老年人骨髓炎可能与机体免疫力下降、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有关,创伤后发生骨髓炎的风险也较高。
基础疾病影响:患有糖尿病的人群,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且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更容易发生骨髓炎,且病情往往较难控制。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遭受病原体侵袭引发骨髓炎。
临床表现
急性骨髓炎:起病急骤,患者常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伴有寒战,局部骨骼部位疼痛明显,患处皮温升高、红肿,关节活动受限。如果是长骨的急性骨髓炎,患肢不敢活动,有明显的压痛。
慢性骨髓炎:患者可反复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流脓,皮肤可有窦道形成,窦道可反复流出脓性分泌物,有时可见死骨排出。病变部位的骨骼可增粗、变形,长期不愈的慢性骨髓炎还可能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急性骨髓炎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周后可出现骨破坏、骨膜反应等。慢性骨髓炎X线可见骨质破坏、增生,有死骨形成等表现。
CT检查:对于早期骨髓炎以及发现小的死骨等情况较X线更敏感,能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的病变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在骨髓炎早期就能发现骨髓内的炎性改变,对病变范围的判断更准确,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骨髓炎患者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对于明确病原体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局部穿刺:在病变部位进行穿刺,抽取脓液进行涂片和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体,并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治疗原则
急性骨髓炎
抗生素治疗: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生素。一般抗生素使用至少2-4周,甚至更长时间,要确保将细菌彻底清除,防止转为慢性骨髓炎。
手术治疗:如果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出现脓肿等情况,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减轻局部压力,防止炎症进一步扩散。对于有死骨形成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死骨清除术等手术操作。
慢性骨髓炎
手术治疗为主:需要彻底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和坏死组织,切除窦道,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病变愈合。有时需要进行骨移植等手术来修复骨缺损。
抗生素辅助治疗:根据病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抗生素,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要注意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以及细菌耐药情况。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骨髓炎在治疗时要特别注意抗生素的选择,避免使用对骨骼发育可能有影响的药物。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要更加精细操作,减少对儿童骨骼生长板等结构的损伤。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和恢复情况,加强营养支持,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修复能力较强,但也需要良好的营养来促进康复。
老年患者:老年骨髓炎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感染的控制。在手术前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心脑血管意外等。术后要注意加强护理,防止压疮等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