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是毛囊部位的炎症反应,病因包括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或真菌感染(如马拉色菌)、机体免疫力低下、毛发牵拉摩擦等,临床表现有疖肿型、脓疱型、脱发性等症状体征,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细菌或真菌培养),预防要从皮肤护理、生活习惯、特殊人群注意等方面进行,如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均衡饮食、规律作息、糖尿病患者控血糖、儿童注意个人卫生等。
一、毛囊炎的定义
毛囊炎是毛囊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毛囊是毛发根部的结构,包含了毛乳头、毛球等重要部分,它为毛发的生长提供营养等支持。
二、毛囊炎的病因
(一)细菌感染
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卫生状况不佳、搔抓等因素容易使皮肤破损,从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侵入毛囊创造条件。例如,长期处于炎热潮湿环境中,皮肤出汗多,若不及时清洁,就可能增加细菌感染毛囊引发毛囊炎的风险。对于儿童来说,活泼好动,皮肤容易受到擦伤等轻微损伤,若家长护理不当,也易诱发细菌感染导致的毛囊炎。
表皮葡萄球菌等其他细菌也可引起毛囊炎。
(二)真菌感染
马拉色菌是常见的引起真菌性毛囊炎的病原体。当皮肤油脂分泌过多时,马拉色菌容易大量繁殖,侵犯毛囊引起炎症。比如,青春期少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皮脂腺分泌旺盛,若不注意皮肤清洁,就容易滋生马拉色菌引发毛囊炎。
(三)其他因素
机体免疫力低下: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细菌或真菌等病原体的侵袭,引发毛囊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也较易发生毛囊炎。
毛发牵拉、摩擦:长时间佩戴不透气的帽子、过紧的头盔等,会导致毛发与皮肤不断摩擦,损伤毛囊,从而引发毛囊炎。从事需要长时间佩戴头盔工作的人群,如摩托车手等,就属于这类高危人群。
三、毛囊炎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疖肿型毛囊炎:开始为毛囊性炎性丘疹,逐渐增大成为红色硬性结节,有疼痛或压痛,数天后中央变软,有波动感,顶部出现黄白色脓栓,脓栓脱落排出脓液后,炎症逐渐消退愈合。
脓疱型毛囊炎:表现为毛囊口周围出现脓疱,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结痂。
脱发性毛囊炎:如果毛囊炎发生在头皮部位,炎症破坏毛囊,可导致毛发脱落,形成瘢痕性脱发,严重影响患者外观,儿童若发生头皮脱发性毛囊炎,可能会对其心理发育产生一定影响。
(二)体征表现
皮肤损害:可见毛囊一致性的红色丘疹、脓疱等,好发于头皮、面部、颈部、胸背部等有毛囊分布的部位。
四、毛囊炎的诊断
(一)病史询问
医生会询问患者皮肤状况、是否有外伤史、基础疾病情况、近期用药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是否有糖尿病病史等。
(二)体格检查
观察皮肤损害的形态、分布等情况,如查看皮疹是单发还是多发,是毛囊性的丘疹还是脓疱等。
(三)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可进行脓液细菌培养,以明确致病菌种类,指导用药。
真菌镜检及培养:对于怀疑真菌性毛囊炎的患者,进行真菌镜检,若发现菌丝或孢子,再进一步进行真菌培养,确定真菌种类。
五、毛囊炎的预防措施
(一)皮肤护理方面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洗澡,尤其是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清洁皮肤。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做好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身体,勤换衣物。
避免过度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教育儿童不要用手随意搔抓皮肤,以免抓破皮肤引发感染。
(二)生活习惯方面
注意饮食均衡,少吃辛辣、油腻、甜食等容易诱发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食物。青少年应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过多食用高糖高脂食物。
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提高机体免疫力。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应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易诱发毛囊炎。老年人若患有糖尿病,更要严格管理血糖,同时注意皮肤的日常护理。
儿童:家长要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给儿童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毛发受到过度摩擦,定期检查儿童皮肤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