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变等致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出现症状体征,发病与退变、劳损等有关,分神经根型等表现,影像学有相应特点,实验室检查多无特异指标异常,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强直性脊柱炎是侵犯脊柱等的慢性炎性疾病,发病与遗传等有关,早期有下腰部等症状,影像学有相应特点,活动期实验室检查有指标异常,治疗分非药物和药物及手术,儿童颈椎病多因不良姿势需非手术治疗,老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需考虑基础病及运动适度,女性患者妊娠及产后有相关注意事项。
一、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
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疾病。发病机制主要与颈椎间盘退变、慢性劳损、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等因素有关,退变的椎间盘可压迫脊髓、神经根、椎动脉或交感神经等结构。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并可不同程度地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HLA-B27基因阳性率高)、免疫异常等有关,免疫系统攻击脊柱关节等部位,导致炎症反应,进而引起关节粘连、融合等病变。
二、临床表现差异
颈椎病
神经根型: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并向上肢放射,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同时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等,多见于中青年人,长期伏案工作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易患。
脊髓型:表现为四肢乏力、行走不稳,如踩棉花感,手部精细动作障碍,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禁等,多见于中老年人,颈椎退变基础上可能因外伤等诱发。
椎动脉型:可出现眩晕、头痛、视力模糊等,多在颈部活动时诱发,与颈椎退变导致椎动脉受压有关。
交感神经型:表现为头晕、心慌、心动过速等交感神经症状,症状多样且与颈部活动相关。
强直性脊柱炎
早期症状多为下腰部或臀部疼痛、僵硬,尤以早晨明显,活动后可缓解,病情逐渐进展可出现脊柱强直,呈驼背畸形,多见于青少年男性,有家族遗传史者风险更高,男性相对女性更易患此病,且病情可能更重。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颈椎病
X线:可见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能更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情况,可发现椎体后缘骨赘等压迫结构。
MRI:对脊髓、神经根、椎间盘等软组织结构显示清晰,能明确脊髓受压程度等。
强直性脊柱炎
X线:早期可见骶髂关节骨质疏松、模糊,后期可出现骶髂关节融合,脊柱呈“竹节样”改变。
CT:对于骶髂关节病变的显示比X线更敏感,能更早发现骶髂关节的细微炎症、破坏等。
MRI:可早期发现骶髂关节的骨髓水肿等炎症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
四、实验室检查区别
颈椎病:实验室检查多无特异性指标异常,炎症指标等一般正常。
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可有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HLA-B27阳性率较高,但HLA-B27阳性不一定就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只是提示患病风险增加。
五、治疗原则不同
颈椎病
非手术治疗:包括颈椎牵引、理疗、按摩等,适用于病情较轻者,改善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者,如脊髓型颈椎病有进行性加重表现时,可考虑手术解除压迫。
强直性脊柱炎
非药物治疗:强调患者进行体育锻炼,保持正确的姿势,睡硬板床等,有助于维持脊柱活动度。
药物治疗: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等)缓解疼痛和炎症,生物制剂等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对于脊柱畸形严重影响生活者可考虑手术矫正,但手术有一定风险。
六、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颈椎病:多与不良姿势等有关,如长期低头看电子产品等,需注意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应优先选择牵引、理疗等温和的治疗方式。
老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其他脏器的影响,非药物治疗中要注意运动的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加重关节损伤,同时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女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妊娠期间病情可能会有一定变化,分娩后需注意脊柱的保护,因为妊娠可能会对脊柱关节产生一定影响,产后身体恢复过程中要关注脊柱功能的维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