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有房间隔缺损(女性多见,与遗传、孕期感染等有关,致右心负荷增加)、室间隔缺损(与遗传、孕期环境等相关,致左心室血液分流至右心室)、动脉导管未闭(胎儿期动脉导管未正常关闭,女性相对多见,致左心容量负荷加重)。后天性心脏病中冠心病(中老年人多发,男性风险高,与高脂血症等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有关)、风湿性心脏病(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致自身免疫病,累及心脏瓣膜,卫生条件差地区高发)、肺源性心脏病(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男性多,与长期吸烟等致肺部疾病高发有关)、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病因不明,各年龄段发病,男性略多;肥厚型心肌病多遗传,各年龄发病,男性相对多见;限制型心肌病少见,各年龄发病,影响心脏功能)、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动过缓等不同情况;期前收缩分房性和室性,房性可见于正常人和患者,室性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及正常人疲劳紧张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各年龄段可发,无明显性别差异;心房颤动老年人多见,男性略多,多种心血管疾病可引发,增加脑卒中风险)。
室间隔缺损: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由于胚胎期室间隔发育不全,形成心室水平左右分流。可发生于不同年龄人群,同样与遗传、孕期环境等因素相关,会使左心室部分血液分流至右心室,影响心脏功能。
动脉导管未闭:胎儿期连接肺动脉与主动脉的动脉导管未能正常关闭,导致主动脉血液持续流向肺动脉,引起左心容量负荷加重,女性相对多见,可能和孕期接触某些有害因素有关。
后天性心脏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风险相对较高,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会促使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
风湿性心脏病:是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心脏瓣膜,如二尖瓣、主动脉瓣等。在卫生条件较差地区发病率相对较高,青少年时期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损伤心脏瓣膜,随着病情进展会影响心脏瓣膜的正常开闭功能。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致肺血管阻力增加,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功能改变。多见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长期的肺部疾病会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引发右心衰竭等问题,男性患者相对较多,与长期吸烟等因素导致肺部疾病高发有关。
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遗传、感染、中毒等有关,表现为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病情会逐渐进展,导致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肥厚型心肌病:多为遗传因素导致,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特点,可影响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有家族遗传倾向,各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部分患者可能无症状,部分会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等表现。
限制型心肌病:较为少见,以心室壁僵硬增加、舒张功能受限为特征,病因包括特发性、遗传性、系统性疾病等继发因素。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大,会导致心输出量减少等问题。
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等,窦性心动过速可见于健康人吸烟、饮茶或咖啡、饮酒、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时,也可见于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运动员、睡眠状态等,也可能由颅内压增高、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引起。
期前收缩:分为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等,房性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患有心脏病、肺部疾病等的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也可见于正常人在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等情况下。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由房室结双径路或房室旁路等引起,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无明显性别差异,突发突止,发作时可有心悸等不适。
心房颤动:常见于老年人,男性略多于女性,多种心血管疾病可引发,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心房颤动会导致心房有效收缩丧失,增加脑卒中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