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性地包天可通过临床表现观察面部形态与牙齿咬合关系,影像学检查如X线头颅侧位片、锥形束CT可辅助判断,还需评估家族史及生长发育情况来综合判定,儿童及青少年不同阶段表现有差异,家族遗传及生长发育阶段对其发生有影响。
一、临床表现观察
1.面部形态
儿童及青少年:骨性地包天患儿在面部外观上可能有较为明显的差异。从侧面看,面部呈凹面型,下颌骨相对前突,上颌骨发育相对不足。例如,正常情况下面部侧面是略微前凸的曲线,而骨性地包天患者侧面下颌部位向前突出较为明显,使得整个面部轮廓呈现凹陷的形态。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随着生长发育,这种差异可能会逐渐显现,婴幼儿时期可能不太容易察觉,但到了换牙期及之后会越来越明显。
成人:成人骨性地包天患者面部凹面型表现更为突出,正面观可能会发现面中部凹陷,下颌相对前伸,面部整体比例不协调。
2.牙齿咬合关系
骨性地包天患者除了存在前牙反颌(下前牙咬在上前牙的外面)这一基本的咬合异常外,还可能伴有磨牙关系异常等情况。比如可能出现近中错颌等,而且这种咬合关系异常是由于骨骼发育异常导致的,与牙性地包天有所不同,牙性地包天主要是牙齿排列的问题,通过牙齿的矫正可能会有明显改善,而骨性地包天仅通过牙齿矫正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骨骼的问题需要结合正颌外科等手段来解决。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头颅侧位片
测量相关角度:通过X线头颅侧位片可以测量一些关键角度来判断是否为骨性地包天。例如SNB角(蝶鞍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角),正常范围一般在80°-83°左右,如果SNB角大于正常范围,提示下颌骨相对前突。ANB角(蝶鞍点-鼻根点-上齿槽座点角),正常均值约为2.5°,如果ANB角小于0°,往往提示存在骨性反颌,也就是骨性地包天的情况。还可以测量下颌平面角等,下颌平面角过大等情况也可能与骨性地包天相关。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这些角度的正常范围可能会有一定差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角度会随着生长而变化,所以需要结合生长发育阶段来综合判断。
观察骨骼结构:可以清晰观察到上颌骨、下颌骨的形态和位置关系。骨性地包天患者上颌骨可能存在发育不足,位置靠后,下颌骨则向前突出,骨骼的形态结构与牙性地包天有明显区别,牙性地包天主要是牙齿的位置异常,骨骼形态基本正常。
2.锥形束CT(CBCT)
三维立体成像:CBCT能够提供更精确的三维立体图像,对于骨骼结构的观察更加细致。可以全面了解上颌骨、下颌骨的三维形态,包括牙槽骨的情况以及颌骨与颅底的关系等。通过CBCT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骨性地包天患者上下颌骨的三维位置关系,比如下颌骨的矢状向位置、垂直向位置等是否存在异常,对于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生长发育的不确定性,CBCT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预测生长发育过程中骨骼的变化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法。
三、家族史及生长发育评估
1.家族史
如果家族中有骨性地包天的遗传倾向,那么后代发生骨性地包天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骨性地包天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某些基因的遗传可能会影响颌骨的发育,导致出现骨性地包天的面部和骨骼形态。对于有家族史的儿童,从幼年时期就要加强口腔检查和监测,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骨性地包天倾向,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不同家族的遗传情况不同,有的家族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等方式,所以家族中有相关病史的情况下,更需要密切关注后代的口腔和面部发育情况。
2.生长发育评估
儿童生长发育阶段: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评估骨性地包天的意义不同。婴幼儿期主要观察面部的大致形态是否有异常趋势;换牙期是关键阶段,此时要注意牙齿的萌出顺序、咬合关系的变化等,因为换牙期是颌骨发育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发现下颌前突等情况,要警惕骨性地包天的可能;青少年期颌骨发育基本接近成熟,此时通过前面提到的影像学检查等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是否为骨性地包天。对于不同性别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和特点略有不同,一般来说,女孩的生长发育高峰期可能早于男孩,所以在评估时要考虑性别差异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更精准地判断是否为骨性地包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