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分为增生性息肉(常见、体积小、恶变风险低)和腺瘤性息肉(肿瘤性、有恶变倾向、体积常较大)。发病与遗传、炎症刺激、生活方式、年龄性别等有关。多数无症状,较大或多时有腹痛、腹胀等表现。通过胃镜、X线钡餐诊断,内镜下治疗为主,大、疑恶变等需手术。预防要健康生活、治胃病、定期查,增生性息肉预后好,腺瘤性息肉早期切除预后好,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
胃息肉的分类
增生性息肉:较为常见,多与炎症刺激有关。长期的慢性胃炎等炎症状态下,胃黏膜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增生性息肉,一般体积较小,直径多在1厘米以下,恶变风险极低。
腺瘤性息肉:属于肿瘤性息肉,有一定恶变倾向。根据组织学表现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等。腺瘤性息肉体积通常相对较大,直径可能超过1厘米,若不及时处理,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
胃息肉的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可能增加胃息肉的发病风险,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体内会存在相关基因突变,使得胃内容易反复长出腺瘤性息肉,而且发病年龄相对较早。
炎症刺激: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可导致胃黏膜反复受到炎症刺激,在修复过程中容易形成增生性息肉。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细菌产生的一些毒素等会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进而促进息肉形成。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酗酒,喜欢吃辛辣、腌制、烟熏等刺激性食物的人群,胃黏膜长期受到不良刺激,胃息肉的发病风险会增高。比如腌制食物中含有较多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长期摄入会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代谢,容易诱发息肉。
年龄和性别:一般来说,中老年人患胃息肉的几率相对较高,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的功能和修复能力逐渐下降等因素有关。在性别方面,男性患胃息肉的概率可能略高于女性,但差异不是特别显著。
胃息肉的临床表现
多数无症状:很多胃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是在做胃镜检查或者其他胃部手术时偶然发现。
出现相关症状时的表现:当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如腹痛,多为隐痛、胀痛;腹胀,感觉上腹部饱胀不适;恶心、呕吐;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的表现,如食欲减退、反酸、嗳气等。如果息肉表面发生糜烂、溃疡,还可能出现少量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大便潜血试验阳性,严重时可能出现黑便。
胃息肉的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息肉最主要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情况,清晰地看到息肉的大小、形态、部位等,还可以在胃镜下取息肉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息肉的性质是增生性还是腺瘤性等,这对制定后续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X线钡餐检查:可以发现较大的胃息肉,但相对胃镜检查来说,其准确性和清晰度不如胃镜,主要是通过观察胃内充盈缺损等情况来间接提示息肉的可能,但一般不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
胃息肉的治疗
内镜下治疗:对于较小的、良性的息肉,目前多采用内镜下治疗,如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包括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等。这种方法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对于腺瘤性息肉等有恶变倾向的息肉,内镜下完整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手术治疗:如果息肉较大、基底较宽或者怀疑有恶变且内镜下切除困难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将包含息肉的部分胃组织切除。
胃息肉的预防及预后
预防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减少辛辣、腌制、烟熏食物的摄入;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胃部疾病;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尤其是有胃息肉家族史、长期胃部不适等高危人群更应定期筛查。
预后:增生性息肉经治疗后预后良好,一般很少复发,恶变几率极低。腺瘤性息肉如果能早期发现并完整切除,预后也较好,但需要定期复查胃镜,因为存在再次复发或癌变的可能;如果腺瘤性息肉发现时已经有恶变倾向且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则会较差。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患胃息肉时,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后要更加注意休息和康复,密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儿童患胃息肉较为罕见,若发生,需谨慎选择治疗方式,优先考虑对儿童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手段,且术后要加强护理,关注儿童的消化功能恢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