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致心输出量不满足代谢需求伴体循环和或肺循环淤血的综合征,核心机制是心脏泵血功能受损致血液淤积影响器官灌注,常见病因有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诱因如感染、代谢性疾病等,典型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乏力、水肿,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超声心动图、BNP检测等辅助检查,治疗包括药物(利尿剂、ACEI类、β受体阻滞剂等)和非药物(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脏移植等)治疗,预防与健康管理需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定期随访,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用药需谨慎并注意情绪等,儿童心衰多与先心病相关需重视产前筛查、产后诊断及护理。
一、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定义与核心机制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因心脏结构或功能发生异常,导致心输出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同时伴有体循环和(或)肺循环淤血的综合征。其核心机制是心脏泵血功能受损,使得血液在心脏内淤积,进而影响全身器官的血液灌注。
二、常见病因分类
(一)心血管疾病相关病因
1.冠心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心肌缺血、坏死,长期可导致心肌重构,逐步引发心力衰竭。
2.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肌长期处于代偿性肥厚状态,最终可发展为心力衰竭。
3.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以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减退为特征;肥厚型心肌病则因心肌肥厚影响心脏舒张功能,均易引发心力衰竭。
4.先天性心脏病:儿童中常见,如室间隔缺损等,心脏结构异常破坏正常血流动力学,可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
(二)其他诱因
感染(如病毒性心肌炎)可直接损害心肌,导致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引发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代谢性疾病也可能通过影响心脏功能诱发心力衰竭。
三、典型临床表现
(一)呼吸困难
左心衰竭早期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活动时因肺淤血加重致气体交换障碍而出现气短;病情进展可出现端坐呼吸,患者需采取端坐位以减轻呼吸困难。
(二)乏力
由于心脏输出量减少,机体组织灌注不足,患者常感全身乏力,活动耐力显著下降。
(三)水肿
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出现下肢水肿,初期多在傍晚明显,休息后可减轻,病情加重可蔓延至全身,出现腹水、胸水等。
四、诊断关键手段
(一)病史与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患者心血管疾病史、感染史等,体格检查可发现左心衰竭的肺部啰音、右心衰竭的颈静脉怒张、肝大等体征。
(二)辅助检查
1.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与功能,心室射血分数是重要指标,正常约50%-70%,心力衰竭时降低。
2.BNP检测: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水平通常升高,其水平可反映心力衰竭严重程度。
五、治疗基本策略
(一)药物治疗
1.利尿剂:如呋塞米,减轻水肿,缓解淤血症状。
2.ACEI类药物:如卡托普利,改善心室重构,但不涉及具体剂量。
3.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可应用,需谨慎评估。
(二)非药物治疗
1.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用于心室收缩不同步患者,改善心脏功能。
2.心脏移植: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但受供体等因素限制。
六、预防与健康管理
(一)基础疾病控制
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规范治疗冠心病,按时遵医嘱用药。
(二)健康生活方式
1.饮食:减少钠盐摄入,每日应控制在6g以下,保持合理饮食结构。
2.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运动,如步行、太极拳等,避免过度劳累。
3.戒烟限酒:吸烟与过量饮酒会加重心脏负担,应严格戒烟限酒。
(三)定期随访
心力衰竭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心脏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需谨慎评估药物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密切关注电解质变化,因老年人肾功能可能减退,使用利尿剂易致电解质紊乱。同时,需避免情绪激动,因其可加重心脏负担,应注意休息,保持情绪平稳。
(二)儿童
儿童心力衰竭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重视先天性心脏病产前筛查与产后早期诊断,确诊后根据病情及时干预,如适时手术治疗。日常生活中加强护理,避免感染等诱发因素,保证充足营养供应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