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炎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其通过抑制炎症介质产生释放发挥抗炎作用适用于一般成年患者儿童需谨慎评估有磺胺过敏史者禁用;糖皮质激素具强大抗炎作用抑制免疫反应可迅速缓解中重度症状成年病情重者可考虑用儿童需特慎有严重基础疾病者权衡利弊;免疫抑制剂中硫唑嘌呤代谢为巯嘌呤抑制DNA合成减少淋巴细胞增殖对氨基水杨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不佳者可作维持治疗成年病情反复者可考虑用儿童需特慎有血液系统疾病者禁用;生物制剂中英夫利西单抗为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阻断其与受体相互作用减轻炎症反应成年中重度且传统治疗无效者可考虑用儿童安全性有效性证据少需多学科协作评估过敏者禁用;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微生态环境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可提高效果一般人群均可使用儿童相对安全特殊情况患者用需咨询医生避免潜在感染风险。
一、抗炎药物
1.氨基水杨酸制剂
作用机制: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来发挥抗炎作用。例如柳氮磺吡啶,它在肠道内分解为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5-氨基水杨酸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炎症介质白三烯的形成,从而减轻结肠和直肠的炎症。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柳氮磺吡啶对轻、中度的结肠炎症和直肠炎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缓解腹痛、腹泻等症状。
适用人群:一般成年患者可使用,但对于儿童患者,需谨慎评估,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使用时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对于有磺胺过敏史的患者则禁用。
2.糖皮质激素
作用机制: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抑制免疫反应。如泼尼松,可通过与细胞内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减轻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对于中、重度的结肠炎症和直肠炎症,糖皮质激素能迅速缓解症状。多项临床试验显示,泼尼松在短期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腹泻、脓血便等症状。
适用人群:成年患者中病情较重者可考虑使用,但儿童使用时需特别谨慎,因为长期使用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且要密切观察生长指标等情况。有严重感染、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时需权衡利弊。
二、免疫抑制剂
1.硫唑嘌呤
作用机制:硫唑嘌呤在体内代谢为巯嘌呤,进而抑制DNA合成,减少淋巴细胞的增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对于一些对氨基水杨酸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结肠炎症和直肠炎症患者,硫唑嘌呤可作为一种维持治疗药物。研究发现,硫唑嘌呤能减少炎症复发的频率,长期使用可改善患者的病情预后。
适用人群:成年患者中病情反复的情况可考虑使用,儿童患者使用时要非常谨慎,因为儿童使用硫唑嘌呤可能会增加感染等不良反应的风险,需在儿科医生的严密监测下使用。有骨髓抑制等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禁用。
三、生物制剂
1.英夫利西单抗
作用机制:英夫利西单抗是一种抗肿瘤坏死因子-α的单克隆抗体,通过与肿瘤坏死因子-α特异性结合,阻断其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对于重度的、对传统治疗药物无效的结肠炎症和直肠炎症患者,英夫利西单抗有较好的疗效。临床研究显示,使用英夫利西单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腹泻、腹痛等能得到明显改善,内镜下炎症表现也有所减轻。
适用人群:成年患者中重度且传统治疗无效者可考虑使用,儿童患者使用该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相对较少,需谨慎评估,在儿科医生与风湿免疫科医生等多学科协作下使用,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及免疫功能等情况。对该药物过敏者禁用。
四、益生菌
1.作用机制
益生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例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它们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产生一些有益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等,短链脂肪酸可以为肠道上皮细胞提供能量,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从而有助于减轻结肠和直肠的炎症。多项研究表明,益生菌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结肠炎症和直肠炎症,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适用人群:一般人群均可使用,儿童患者使用益生菌相对安全,但也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益生菌制剂,比如婴儿可选择专门的婴儿益生菌制剂。对于有严重免疫缺陷等特殊情况的患者使用益生菌时需咨询医生,避免因益生菌可能携带的微生物带来潜在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