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颌关节炎是颞下颌关节及周围肌群的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创伤、咬合、免疫因素,临床表现有疼痛、弹响、张口受限,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与预防包括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物理治疗)及谨慎使用药物治疗。
一、定义
颞下颌关节炎是颞下颌关节及其周围咀嚼肌群出现的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颞下颌关节区域疼痛、弹响、张口受限等症状。
二、病因
1.创伤因素
年龄与创伤:儿童时期若有下颌骨外伤史,可能增加颞下颌关节炎风险;成年人因咀嚼硬物、大张口等导致的关节损伤也较为常见。比如经常啃咬硬物的人群,颞下颌关节承受过大压力,易引发炎症。
性别差异: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受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在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使颞下颌关节对创伤等刺激更敏感,增加患病几率。
2.咬合因素
牙齿排列不齐:牙齿拥挤、错位等咬合不良情况,会使颞下颌关节受力不平衡,长期如此容易引发炎症。例如牙齿深覆合的患者,颞下颌关节在咀嚼时受力分布异常,增加了关节负担,导致炎症发生。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偏侧咀嚼的人,一侧颞下颌关节过度使用,而另一侧使用不足,会造成两侧关节受力不均,引发关节炎症。
3.免疫因素
病史相关: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免疫系统容易攻击颞下颌关节组织,引发炎症。这类患者本身免疫系统处于异常状态,对颞下颌关节的保护机制减弱,更容易出现颞下颌关节炎。
三、临床表现
1.疼痛
年龄特点:儿童患者疼痛可能表现为不愿进食、哭闹等,因为儿童无法准确表达疼痛位置,但会通过行为异常体现;成年患者疼痛部位多在耳前区、关节区,可放射至耳部、面部等部位,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隐痛,有的则较为剧烈,在咀嚼、大张口时疼痛往往加重。
性别与疼痛:女性患者在经期等特殊时期,疼痛可能会有所加重,这与激素变化影响关节周围组织的敏感性有关。
2.弹响:关节在活动时可闻及弹响音,可为清脆的单声弹响,也可为破碎的多声弹响,多在开口、闭口过程中出现。例如开口时关节发出“咔嗒”声,提示可能存在颞下颌关节炎。
3.张口受限:患者张口度减小,难以张大嘴巴,影响进食、说话等日常活动。儿童可能表现为不能正常咀嚼较硬食物;成年人则可能无法正常刷牙、唱歌等。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触诊:检查颞下颌关节区有无压痛,关节运动时有无异常摩擦感等。通过手指触摸关节周围组织,判断是否存在肿胀、压痛等情况。
关节活动度检查:测量张口度、张口型等,正常张口度约为3.7-4.5厘米,张口型应基本居中,若出现张口度减小或张口型偏斜,提示可能有颞下颌关节炎。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颞下颌关节的骨质结构,如有无骨质破坏、增生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X线检查需谨慎,尽量减少辐射暴露,但在必要时仍可用于评估关节骨质情况;成年患者X线检查能较清晰显示关节骨质的大致形态。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关节盘、滑膜等软组织结构的病变情况,如关节盘移位、滑膜炎症等。对于怀疑有复杂病变的患者,MRI检查更为准确,尤其适用于那些症状持续不缓解且需要详细了解关节内部结构的患者。
五、治疗与预防
1.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儿童:教育儿童避免大张口、啃咬硬物等不良习惯,培养双侧咀嚼的习惯。家长要注意儿童的咀嚼行为,引导其正确进食。
成年人:保持良好的咀嚼习惯,避免长期偏侧咀嚼,避免长时间大张口,如打哈欠时尽量用手托住下颌等。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更要注意保护颞下颌关节,避免过度用关节。
物理治疗:
热敷:适用于各年龄段患者,用温热的毛巾或敷贴热敷颞下颌关节区域,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儿童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成年人热敷可根据自身耐受情况调整温度。
理疗:如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可改善关节局部的炎症状态和血液循环。对于儿童患者,理疗要选择合适的参数,确保安全有效;成年人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理疗方式和强度。
2.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对于疼痛较明显的患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但需谨慎选择,尤其儿童应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



